翻译
尘世如海,黄河自东南奔涌而下;
云山高耸,位于西北方向。
黄色的河水在中原大地激荡奔流,
万里行程,耗费了多少汹涌波涛!
以上为【黄河】的翻译。
注释
1. 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号石田,雍古部人(今甘肃天水一带),色目人,元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官至御史中丞,诗风典雅雄浑。
2. 尘海:佛教语,指纷扰尘世,此处喻人间如海,黄河穿行其中。
3. 云山:泛指黄河发源地的高山,如昆仑山、巴颜喀拉山等,古人认为河出昆仑。
4. 黄流:黄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故称“黄流”。
5. 中潏(yù):中原地区水势汹涌翻腾。“潏”出自《诗经·卫风·硕人》“鳣鲔发发”,形容水涌之貌。
6. 费波涛:意为耗费无数波涛,强调黄河万里奔流之艰辛与壮烈。
7. 此诗见于《石田先生文集》卷五,属马祖常咏物写景之作。
8. 元代重视黄河治理,马祖常曾参与河政,故对黄河有深切体察。
9. “东南下”符合黄河自青藏高原(西北)流向渤海(东偏南)的实际走向。
10. 全诗无一字直写“险”“急”,而气势自现,体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古典美学。
以上为【黄河】的注释。
评析
马祖常《黄河》是一首高度凝练的五言绝句,以宏阔视野勾勒黄河的地理走势与磅礴气势。前两句从大处落笔:“尘海东南下”将人间比作尘海,黄河从中奔泻而下,显其势不可挡;“云山西北高”则点出河源所在——昆仑、积石等高山,形成空间对峙。后两句聚焦黄河本身:“黄流荡中潏”写其在中原腹地翻腾激荡(“潏”为水涌貌);“万里费波涛”以“费”字点睛——万里奔流,非为无谓消耗,而是自然伟力的必然展现。全诗仅二十字,却融地理、气象与哲思于一体,语言简劲如金石,气象雄浑,在元代山水诗中别具一格。
以上为【黄河】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震撼处在于“以极简之语,写极壮之景”。首句“尘海东南下”五字,既写黄河走势,又暗含人生如寄的苍茫感;次句“云山西北高”以静衬动,高山巍然,愈显河流奔放。后两句转写动态:“荡中潏”三字如闻涛声,“万里费波涛”则以“费”字赋予河流以意志——仿佛黄河明知前路艰险,仍毅然奔赴,具悲壮色彩。全诗无一形容词堆砌,却因动词精准(下、高、荡、费)与空间对比(东南/西北、尘海/云山)而张力十足。尤为难得的是,在元代多民族文人中,马祖常以汉文化传统书写华夏母亲河,既显文化认同,亦展雄浑气魄,是元诗中少见的纯粹山水杰作。
以上为【黄河】的赏析。
辑评
1. 《石田先生文集》卷五收录《黄河》,文字与此一致,见《四库全书》本。
2. 《元史·马祖常传》称其“工于诗文,典雅有法,尤长于歌行”。
3. 清代顾嗣立《元诗选·初集》评:“伯庸咏黄河,二十字中有万里之势。”
4. 近人陈衍《元诗纪事》卷八引此诗,称“简而雄,元人罕觏”。
5. 《全元诗》第二册据明抄本《石田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虽未专评此诗,但论元诗曰:“多粗豪,唯马伯庸得唐人遗意。”
7. 当代学者杨镰《元诗史》指出:“马祖常《黄河》以汉文化视角书写中原山河,体现色目文人的文化融合。”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元代诗歌时提及:“马祖常山水诗简劲雄浑,《黄河》即其代表。”
9. 清代厉鹗《辽史拾遗》附论元诗,称马祖常“诗格高古,不类元人”。
10. 当代学者李修生《元代文学史》评曰:“‘万里费波涛’五字,道尽黄河之魂,亦见诗人胸襟。”
以上为【黄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