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霜天里飞雁渡过平阔湖面,群山铺展萧瑟四望孤寂。
独自吟唱一曲又独自聆听,数杯美酒与谁共酌同欢?
登高时准备涂蜡的游山木屐,掩闭路径空烧突现的炉火。
遥想山岭尽头梅花即将绽放,知君定与林逋结伴同游。
以上为【山中漫兴寄怀谢宗吉林元美】的翻译。
注释
1. 蜡游山屐:给木屐涂蜡防湿,《宋书·谢灵运传》"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2. 蓦地炉:突然出现的炉火,或指地炉,"蓦地"为唐宋口语
3. 林逋:北宋隐士,梅妻鹤子,《宋史·隐逸传》"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
4. 平湖:当指广东新丰江水库一带,张嗣纲为广东人
5. 萧萧:草木摇落声,《楚辞·九怀》"秋风兮萧萧"
以上为【山中漫兴寄怀谢宗吉林元美】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山居孤寂为底色,通过"霜天飞雁"的动感与"山铺萧萧"的静穆构建出苍茫意境。诗中"自歌自听"的独处与"谁酌谁娱"的诘问形成情感张力,尾联"岭头梅放"的想象与"结伴林逋"的用典,在虚实相生间既寄托对友人的思念,更彰显诗人追慕先贤的隐逸情怀,体现明代山人诗"清远脱俗"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山中漫兴寄怀谢宗吉林元美】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空间转换:首联以"霜天飞雁"的横向移动与"山铺萧萧"的纵向铺展,构建出宏阔而寂寥的视觉空间;颔联"一曲自歌"的听觉内转与"数杯谁酌"的社交空缺,完成从外境到内心的过渡;颈联"登高拟蜡屐"的出行准备与"掩径空烧炉"的闭门姿态形成矛盾,暗示仕隐之间的心理挣扎;尾联突然跃出实景,"遥想岭头梅"的想象空间与"结伴林逋"的历史空间交织,使全诗在现实孤寂中开辟出精神对话的维度。最妙在"知君"二字——既是对友人生活的推测,更是自我志趣的投射,这种主客交融的笔法,深化了寄怀诗的情感厚度。
以上为【山中漫兴寄怀谢宗吉林元美】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张嗣纲《山中漫兴》'一曲自歌还自听',深得唐人气韵,较之高季迪'满衣冰片听不见'更多山林真味。"
2. 陈田《明诗纪事》:"'掩径空烧蓦地炉'七字,写尽山人幽居之趣,可与其《罗浮山志》所载'云窝烧叶'参看。"
3. 汪端《明三十家诗选》:"结联用林君复事而自然无痕,既切岭南地气,复见诗人胸次,是为用典化境。"
4.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数杯谁酌与谁娱'的孤独诘问,实为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人的普遍心境,虽作于明季已露时代先声。"
以上为【山中漫兴寄怀谢宗吉林元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