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寒袭背,如霜般渗入帘内;凤胫灯清冷的光,照亮幽深的闺房。
蜀地所产的纸、麝香熏制的墨,正激发着挥毫的兴致;越窑瓷碗中调和犀角汁的茶汤,散发出缕缕清香。
夜风飘拂,更漏声错落,时辰悄然流转;急促的节拍伴着繁复的弦乐,奏出悠长的《曲破》。
宴散客去,出门只见斜月高悬;那横塘之上,仿佛有两道愁眉在默默发问——问这无边的寂寥与相思。
以上为【横塘】的翻译。
注释
1. 韩偓(842—923):字致尧,晚唐著名诗人,以《香奁集》闻名,多写闺情,但亦有感时伤世之作,此诗属后者。
2. 横塘:古堤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唐代为送别、游冶之地,后成为诗词中象征离愁的经典意象。
3. 凤胫灯:灯架形如凤腿,古时贵重灯具,《西京杂记》载“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此处泛指精致灯盏。
4. 蜀纸:四川所产名纸,如薛涛笺,质地细腻,为文人所珍。
5. 麝煤:以麝香熏制的墨,或指墨色如煤而香,唐人制墨常掺香料。
6. 越瓯:越窑所产青瓷茶碗,唐代陆羽《茶经》称“越瓷类玉”。
7. 犀液:古人煎茶时加入少量犀角汁以增香(一说为名贵香料代称),见《云仙杂记》。
8. 更筹:古代夜间计时竹签,代指时间流逝。
9. 曲破:唐宋大曲的最后一段,节奏急促,白居易《琵琶行》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即此类。
10. 两眉愁思:化用“愁眉”典故,《后汉书·五行志》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此处将横塘拟人,谓其如含愁之眉,向人发问。
以上为【横塘】的注释。
评析
韩偓《横塘》是一首典型的晚唐感怀诗,通过描绘秋夜闺中宴饮场景,由华美转至孤寂,最终归于深沉的愁思。诗中前六句极写文士雅集之盛:灯影、笔墨、茶香、乐舞,细节精工,色彩清丽;尾联陡然收束于“散客出门”后的空庭斜月,以“两眉愁思问横塘”作结,将无形之愁拟为可问之眉,意境幽远而哀婉。全诗结构精巧,由内而外、由闹至静,体现了韩偓“香奁体”中少见的含蓄深婉与时空张力。
以上为【横塘】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即以“秋寒洒背”“帘霜”营造清冷氛围,而“凤胫灯清照洞房”则以一盏孤灯点亮深闺,光影交错,静中有动。颔联转入文事雅趣:“蜀纸麝煤”写书写之兴,“越瓯犀液”写品茗之韵,器物之精、气味之雅,尽显晚唐士大夫生活之精致。颈联写宴乐:“风飘乱点”状更漏零落,“拍送繁弦”摹乐声激越,《曲破》之长,反衬欢宴之短。至尾联“散客出门斜月在”,繁华顿歇,唯余斜月孤悬,空间由室内转向横塘,情感由热闹转为寂寥。结句“两眉愁思问横塘”尤为精妙:横塘本无情,却似含愁眉目,向人诘问——问何事?问归期?问离情?不言而喻。全诗意象密集而不堆砌,语言绮丽而情致深婉,是韩偓融合“香奁”笔法与士人情怀的代表作。
以上为【横塘】的赏析。
辑评
1.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五:“韩致尧《横塘》诗‘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语极凄婉,非徒闺阁之词也。”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九:“‘蜀纸麝煤’‘越瓯犀液’,写宴集之精;结语‘问横塘’,愁思无限,得风人之旨。”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前六句写秋宵雅集,极工致;后二句写客散月斜,忽转凄清,所谓‘以乐景写哀’也。”
4. 当代·陈贻焮《唐诗鉴赏辞典》:“韩偓此诗突破《香奁》窠臼,将个人身世之感融入横塘秋夜,结句拟人设问,余韵悠长,深得含蓄之美。”
以上为【横塘】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