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水阔烟波转,荆门路绕山葱茜。
帆势侵云灭又明,山程背日昏还见。
青青麦陇啼飞鸦,寂寞野径棠梨花。
行行驱马万里远,渐入烟岚危栈赊。
林中有鸟飞出谷,月上千岩一声哭。
肠断思归不可闻,人言恨魄来巴蜀。
我听此鸟祝我魂,魂死莫学声衔冤。
阴森鬼庙当邮亭,鸡豚日宰闻膻腥。
愚夫祸福自迷惑,魍魉凭何通百灵。
月低山晓问行客,已酹椒浆拜荒陌。
惆怅忠贞徒自持,谁祭山头望夫石。
翻译
荆江水面宽阔,烟波浩渺流转,
荆门山路蜿蜒,峰峦翠绿欲滴。
船帆高耸仿佛要触及云层,在视线中时隐时现,
山道背着日光,在昏暗中时而显现。
青青麦田里飞鸦啼鸣,
寂静野路上棠梨花开。
不停地驱马前行,离家万里之遥,
渐渐进入云雾缭绕、栈道高悬的险境。
林中飞鸟冲出山谷,
月光洒遍千岩,传来一声悲鸣。
这令人肠断的思归之声不忍卒听,
人们说这是含恨的魂魄来到巴蜀。
我听到这鸟鸣告诫自己的灵魂:
纵使魂消魄散,也不要像它那样含冤悲啼。
即便身为鸟类也无处栖身,
不如直上云霄,叩响天门。
此时山间明月如同衔着的明镜,
岩石与树木参差交错,相互辉映。
皎洁月光照入深邃的涧泉,
清晰地照见樵夫行走的小径。
阴森的鬼庙矗立在驿道旁,
每日宰杀鸡猪的腥膻气味扑鼻。
愚昧的人们被祸福之说迷惑,
鬼怪又如何能沟通神灵?
月落西山,清晨询问过往行人,
得知他们已用椒酒祭拜过荒郊野道。
心中惆怅,坚守忠贞却无人理解,
又有谁会去祭奠山头的望夫石?
以上为【过荆门】的翻译。
注释
1. 葱茜: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2. 侵云:逼近云层,形容极高
3. 烟岚:山间蒸腾的雾气
4. 危栈:高悬险峻的栈道;赊:遥远
5. 帝阍:传说中天帝的守门人,这里代指朝廷
6. 椒浆:用花椒浸泡的酒,古代常用于祭祀
7. 望夫石:民间传说中妻子望夫化成的石头,象征坚贞不渝
以上为【过荆门】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行经荆门的旅途为背景,生动描绘了巴蜀地区的险峻山水,并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诗中“帆势侵云”“山程背日”等句,通过光影变幻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又暗喻了仕途的明暗不定。后半部分由“林鸟哭月”引发感慨,抒发了诗人不甘沉沦、直诉天庭的豪情,最终在“忠贞自持”的叹息中,流露出对坚守节操却难遇知音的无奈。
以上为【过荆门】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充分展现了李绅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前八句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勾勒出荆门一带的山水画卷,其中“灭又明”“昏还见”的视觉描写,既真实再现了行旅中的景象,又暗含诗人对宦海浮沉的感悟。中段借“林鸟悲鸣”兴起,抒发了诗人不愿屈从命运、敢于直谏的刚毅品格,与屈原《离骚》的浪漫精神一脉相承。后八句通过“山月如镜”的清明与“鬼庙膻腥”的污浊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民间迷信的愚昧,最终在“忠贞自持”与“望夫空祭”的对比中,深化了志士仁人坚守节操而不得重用的悲怆主题。
以上为【过荆门】的赏析。
辑评
1.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状险仄之景如在目前,寄悲郁之思超然象外”
2.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前半模山范水已极工妙,后忽作鬼语,变徵之声令人悚然”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帆势侵云’一联,写江行暮景如画。至‘月上千岩一声哭’,则幽奇险怪,直叩李贺诗龛”
4.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李绅此作将巴蜀险峻地理与宦途忐忑心理双重叠加,开刘禹锡竹枝词先声”
以上为【过荆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