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长城的秋风分外紧峭,我冒着严寒踏着晨霜。
积水退去,沙岸一片素白,关外的杨柳已先染上秋黄。
在长城下的泉眼饮马,在昔日的古战场呼鹰狩猎。
我平生最爱的登高览胜之兴致,怎敢因两鬓斑白而吝惜(而不再前往)?
以上为【再出古北口】的翻译。
注释
古北口:长城的重要关隘,位于今北京密云区,是历史上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锋的前线。
紫塞:指长城。晋代崔豹《古今注》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潦:音lǎo,雨后地面的积水。
饮马长城窟:乐府旧题有《饮马长城窟行》,多写征夫思妇或边塞生活。此处化用,既写实景,又暗含历史意蕴。
呼鹰:呼鹰纵犬,是古人狩猎时的场景,此处用以展现塞外的尚武气息与豪情。
鬓毛苍:鬓发斑白,指年老。
以上为【再出古北口】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重出古北口时的抒怀之作。全篇以苍劲的笔触,勾勒出塞外秋日寥廓萧瑟的独特风光,并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虽年事已高,却依然不失豪迈的壮游之兴与昂扬斗志。诗歌融合了边塞诗的雄浑与个人情怀的慷慨,体现了清代士人将学问、阅历融入诗歌的创作特点。
以上为【再出古北口】的评析。
赏析
首联“紫塞秋风紧,凌寒踏晓霜”点明时令与环境,一个“紧”字,一个“踏”字,既写出塞外秋风的凛冽,也刻画出诗人不惧寒威、毅然前行的形象。颔联“潦余沙尽白,关外柳先黄”写雨后特有的景象,观察入微,“沙尽白”与“柳先黄”的色彩对比,精准捕捉了关内外物候的差异,富于地域特色。颈联“饮马长城窟,呼鹰古战场”巧妙化用古题,将眼前的行旅与悠久的历史勾连起来,时空感顿时开阔,豪情逸兴喷薄而出。尾联“平生登览兴,敢惜鬓毛苍”直抒胸臆,是全诗的诗眼,以一反诘语气,铿锵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积极人生态度。
以上为【再出古北口】的赏析。
辑评
清·尚镕《三家诗话》论赵翼诗:
“云崧(赵翼的字)五律,最工劲苍。如《再出古北口》等作,莽莽而来,其豪放之致,与近体判然两家。”
近代·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九十一:
“赵翼诗‘潦余沙尽白,关外柳先黄’,状塞外秋景,如在目前。其末句‘敢惜鬓毛苍’,尤见其衰年壮心,不可及也。”
现代学者评点:
此诗承盛唐边塞诗遗风,但少了几分悲凉,多了几分实证的观察与个人豪情的抒发,正是赵翼作为史学家与性灵派诗人的独特风貌。
以上为【再出古北口】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