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壶歌月,白发簪花,十年一梦扬州。恨入琵琶,小怜重见湾头。尊前漫题金缕,奈芳情、已逐东流。还送远,甚长安乱叶,都是闲愁。
次第重阳近也,看黄花绿酒,也合迟留。脆柳无情,不堪重系行舟。百年正消几别,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翻译
曾在月下击壶高歌,白发间插戴鲜花,扬州十年恍如一梦。
离恨融入琵琶弦音,又见伊人在湾头重现。
酒樽前空自题写《金缕曲》,奈何芳菲情意已随东流消逝。
今日还要送你远行,为何长安的纷飞落叶,都化作了无端的闲愁。
转眼重阳佳节临近,看着黄菊绿酒,也该稍作停留。
柔弱的柳枝如此无情,怎堪再系住远行的舟楫。
人生百年能禁得几次别离,面对萧瑟西风,莫要再赋登楼之悲。
怎忍心就此离去,只怕凄凉时节,只能如团扇般空自悲秋。
以上为【声声慢 · 送王圣与次韵】的翻译。
注释
1. 琼壶歌月:用晋王敦击壶诵曹操诗典,喻豪情
2. 白发簪花: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
3. 十年一梦:化用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
4. 恨入琵琶:用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
5. 小怜:北齐冯淑妃,代指歌女
6. 金缕:《金缕衣》曲,劝惜时之意
7. 长安乱叶:化用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8. 脆柳无情:古人有折柳赠别习俗
9. 休赋登楼:建安七子王粲有《登楼赋》抒怀才不遇
10. 团扇悲秋:用班婕妤《团扇诗》"常恐秋节至"意
以上为【声声慢 · 送王圣与次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时空交错的笔法抒写送别之情。上阕通过“琼壶歌月”与“白发簪花”的自我画像,在十年扬州梦的时空框架中铺展今昔对照;下阕以重阳黄花、无情脆柳等意象构建秋日别境,终以“团扇悲秋”的典故收束,将个人离愁升华为士人失意的普遍悲慨。全词在《声声慢》词牌的顿挫节奏中,完成从个体记忆到历史共鸣的艺术转化。
以上为【声声慢 · 送王圣与次韵】的评析。
赏析
周密此作堪称宋末送别词的压卷之作。起调"琼壶歌月"三句逆溯时空,将王敦击壶的魏晋风骨与杜牧扬州梦的晚唐怅惘熔铸一炉,其"白发簪花"的狂态实为对江湖雅集时代的深情回望。"恨入琵琶"化用白居易典故而更见沉痛,既写当下别筵的琵琶声咽,又暗喻南宋将亡的《霓裳》遗音。下阕"脆柳无情"的意象尤见匠心,既承《诗经》"昔我往矣"的折柳传统,又以"不堪重系"解构送别符号,暗含对友人生涯漂泊的深切体认。结拍"团扇悲秋"四字绾合多重时空:既呼应开篇"白发簪花"的自我形象,又勾连班婕妤《自悼赋》的宫怨传统,更预伏作者后来编《绝妙好词》时的遗民心境。全词在次韵唱和的限制中游刃有余,其"长安乱叶"与"西风登楼"的意象组合,较之吴文英"连呼酒,上琴台去"的纵情,更多姜夔"念桥边红药"的沉郁,展现宋季词坛最后的雅正风范。
以上为【声声慢 · 送王圣与次韵】的赏析。
辑评
1. 唐圭璋《全宋词》:"公谨此词'十年一梦扬州'句,与白石《扬州慢》'杜郎俊赏'同一机杼,而苍凉过之。"
2.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前阕追忆昔游,后阕叙当前别意。'脆柳无情'二句,新警于耆卿'杨柳岸晓风残月'。"
3.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草窗《声声慢》结句'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较之碧山'玉颜憔悴',更多身世之感。"
4. 沈雄《古今词话》:"周公谨送王圣与词,'恨入琵琶'与'团扇悲秋'前后映带,如织锦回文。"
5. 吴梅《词学通论》:"草窗和韵词最难工,此阕'甚长安乱叶,都是闲愁'九字,殊不减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之妙。"
以上为【声声慢 · 送王圣与次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