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道教彰显清静虚无的玄妙,佛门阐明无上智慧的渊深。
孔子倡导的仁义贯通古今。
三位圣人本质同心。
不认可忘却名相、静默悟道的真谛,
只懂得分立门户、各执一端。
待到临终时看清生命前程,
方悔恨未能修行圆满。
以上为【巫山一段云 · 劝世】的翻译。
注释
巫山一段云: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尹志平借以抒写宗教情怀
清虚妙:道教核心概念,指清静无为的玄妙境界
智慧深:佛教术语,特指洞彻实相的般若智慧
仲尼:孔子字仲尼,代指儒家学说
三圣:老子、释迦牟尼、孔子,金元时期全真教常用术语
忘名默悟:道教修炼方法,超越名相执着的静默悟道
圆成:佛教用语,指圆满成就,此处融汇三教修行境界
以上为【巫山一段云 · 劝世】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宗教家的视野进行哲学整合。上阕以排比句式平等列举道、释、儒三家核心教义,“清虚妙”“智慧深”“仁义古通今”精准概括三教特质,而以“一般心”作结,奠定合一基调。下阕转向对世俗执见的批判,“不认”“只解”形成认知层面的对立,末句以“合眼见前程”的死亡意象构成终极警示,在宗教语境中完成劝世主旨的升华。
以上为【巫山一段云 · 劝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在艺术上呈现三个显著特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模式,上阕分述三教,下阕总批时弊,结尾回归修行本质;修辞上善用对比,“忘名默悟”与“分门别户”形成修行境界的鲜明反差,“一朝合眼”与平生执迷构成生命周期的强烈对照;思想价值方面,既反映了全真教“三教合一”的教义特色,也体现了宋元之际三教思想深度交融的历史现实。结尾“悔恨不圆成”以世俗最畏惧的死亡关怀为落脚点,强化了宗教劝诫的感染力。
以上为【巫山一段云 · 劝世】的赏析。
辑评
唐圭璋《全金元词》:“尹志平词多涉道教义理,此阕统合三教,可见全真家风。”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巫山一段云·劝世》典型反映全真道融摄儒释的思想特征,下阕对门户之见的批评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
以上为【巫山一段云 · 劝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