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天子的车驾乘着春意流转,神奇的昆明池仿佛再现了汉代的辉煌。
牵牛、织女双星的石像随旧石移动,残存的灰烬中隐没了孤月的倒影。
绘着鹢鸟的战船适时地离去,期盼恩泽的鱼儿望见临幸而来。
山花丛中,皇家卫队环绕;堤岸柳旁,帷帐构成的临时城垣已然敞开。
(皇上)逸兴遄飞,超越了当年汉武帝横渡汾河的歌唱;欢宴之情长留,胜过周武王在镐京的宴饮。
微臣我如同雕琢过的朽木,惭愧地目睹着这些国家栋梁之才。
以上为【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的翻译。
注释
奉和: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此处指正月晦日,唐代曾以此日为节日。
驾幸:皇帝亲临。
应制:奉皇帝之命而写作诗文。
法驾:天子的车驾。
神池:指昆明池,在长安西南,汉武帝时开凿。
象汉回:象征着汉代的景象重现。昆明池为汉武帝所凿,故云。
双星:指昆明池畔立的牵牛、织女石像。
孤月隐残灰:可能指黎明时分月色隐退,或与“劫灰”典故相关,形容池畔古迹。
战鹢:船头绘有鹢鸟(一种水鸟)图案的战船。
恩鱼:传说汉武帝在昆明池曾钓得一条大鱼,后梦鱼求饶,遂去其钩而放之,后得明珠报恩。此处指池中鱼类盼望皇帝恩泽。
缇骑:穿着红色军服的皇帝护卫。
幔城:用帷幔围绕而成的临时性城郭,供皇帝出行时居住。
横汾唱:汉武帝曾巡幸河东,泛舟汾河,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之句。
宴镐杯:周武王曾在镐京(西周都城,近唐代长安)宴饮群臣。此处借指唐中宗的宴饮。
雕朽质:雕刻朽木,比喻不堪造就,是作者自谦之词。
豫章材:比喻栋梁之材。豫章,两种高大的乔木。
以上为【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沈佺期随唐中宗游赏昆明池时所作的应制诗。全诗紧扣“驾幸昆明池”之题,以富丽精工的语言,层层铺陈,颂扬君恩,展现盛世气象。首联点明时令与地点,以“法驾”、“神池”奠定庄重祥和的基调,并用“象汉回”巧妙地将本次游幸与汉代盛世勾连。中间两联具体描绘池畔景象,融神话传说(双星)、历史典故(恩鱼)、皇家仪仗(缇骑)与自然景物(山花、堤柳)于一体,虚实相生,既展现了场面的宏大,又暗含对君王德政的赞美。尾联用“横汾唱”、“宴镐杯”两个帝王典故,进一步颂扬本次游宴之盛,并以自谦之词作结,符合应制诗“颂圣”与“表忠”的规范。
以上为【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排律是初唐应制诗的典范之作,充分展现了沈佺期诗歌“缜密”、“精工”的特点。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章法严谨,布局精当。从天子出行到池畔景致,再到宴饮盛况,最后归于臣子谦辞,层次分明,转承自然。二是对仗工稳,辞采富丽。如“双星”对“孤月”,“战鹢”对“恩鱼”,“山花”对“堤柳”,“横汾唱”对“宴镐杯”,无不精切巧妙,体现了极高的语言技巧。三是用典贴切,善于颂扬。诗中大量化用与汉武帝、周武王相关的典故,既切合昆明池的地理历史,又将本朝君王与古代明君相比,颂扬得体而不显谄媚。尾联的自谦,既符合臣子身份,又反衬出王朝人才济济,手法高明。全诗气象恢宏,声律谐畅,是初唐宫廷诗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的赏析。
辑评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 群臣应制百馀篇。 帐殿前结彩楼, 命昭容(上官婉儿)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 及闻其评曰: 二诗工力悉敌。 沈诗落句云:‘ 微臣雕朽质, 羞睹豫章材。 ’ 盖词气已竭。 宋诗云:‘ 不愁明月尽, 自有夜珠来。 ’ 犹陟健举。 沈乃伏, 不敢复争。 ” (此段记载了本次应制诗的著名轶事,虽指出沈诗结尾气力稍弱,但能入最终评选,足见其当时已被视为上乘之作。)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沈佺期…… 诗自杜甫氏外, 其绮丽高朗, 允称王杨卢骆之后劲。 应制诸篇, 宏丽色泽, 无不精到。 ” (胡震亨肯定了沈佺期在初唐诗人中的地位,并称赞其应制诗色彩宏丽,技艺精到。)
清·王夫之《薑斋诗话》:“ 沈宋之得名家者, 大要以五言长篇为应制之体, 布格修词, 可谓至矣。 ” (王夫之认为沈佺期、宋之问之所以成为名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以五言排律作为应制诗体,并在结构和修辞上达到了极致。)
以上为【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