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爽人心目。寺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老僧眉生伴我行。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清泉一笕,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而发江湖之想。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仍强眉生同行。沿涧而行,草树蒙翳。路穷则涉水,已复登岸。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北涯斗坡,若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乃得过。老僧不能从矣。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为樵夫所绐。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著。朱子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凿矣。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 (有删改)
翻译
甲戌日早晨起来,四周山上朝气推门而入,送来满目青翠,令人赏心悦目。千佛寺坐落在万树丛中,门朝西南。早饭后,东林寺寺僧如升告辞回去了。老僧眉生伴我同行。走了两里路,到了芦林,有座佛屋,在太乙峰西麓。(只见)清泉一道,芦荻青郁,使人身处山林因而萌发隐居之想。东望五老峰,南望汉阳、上霄等山峰,高耸逼人。(又走了)五六里,到了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对岸,和九叠等山峰相连,山脚一直连到土目湖。《归宗寺志》推它为庐山的主山,五老峰、紫霄峰都从这里分枝出去。
午后,我把行李留在万松僧舍,急着想去观览三叠泉。可是这里的僧人却像麋鹿般怕人,不肯做向导。(只好)仍旧强迫眉生同行。路的左边有一条涧,出自大月山,就是三叠泉的源头。沿涧而行,草树遮天。路走完了就涉水,然后又上岸。看到的景色是越往里走越见奇妙。独立高耸,有块巨石高踞山顶,(像一个人)昂首垂耳,张口向下饮水(的样子),那是犀牛峰。山涧像龙蛇蜿蜒,如雷霆砰击(作响)的,那是九叠谷。从绿水潭往下走,怪石凌乱,绝壁高耸,两岸无路可走。北崖陡坡,好像有人的踪迹,可容下半只脚,侧身而上,刚刚能过去。老僧(眉生)跟不上了。估计此处离大梁津应该不远了。忽然碰到一个担柴而来的人,我问他到三叠泉怎么走,他说三叠泉离这里还远着呢。碰上这时太阳已快落山,于是(我)沿着老路返回,把(刚才的事)告诉了眉生。眉生说从一线天向北走到三叠泉不过半里路,这才知道被樵夫骗了。三叠泉虽然早在李白的诗中已经提到,但直到南宋才闻名于世。朱熹从南康军升迁做浙东提举,(他也是)离开后才知道有三叠泉,他文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一文深深以没有见到三叠泉为遗憾。我是什么人,游览的足迹怎敢祈求超过先贤呢?
李白《庐山谣》中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的诗句。现在三叠泉源流经九叠谷口,然后下泻成为瀑布,它的水势遭到巨石阻隔,共经历三次跌落,从高而下就像银河挂在石桥上,这是诗人形容比拟的文辞。所谓三石梁,就是三叠泉。后人一定要想找出那个地方来证实它,也真是穿凿附会了。元朝李溉之说泉在开先寺西面,黎景高说泉在五老峰上,又有人说在简寂观(附近),又有人说在(上霄、紫霄)两座山峰之间,桑子木则认为根本没什么石梁,就像竹林的幻境。方以智又认为确实有石梁,众说纷纭,都不是定论。
以上为【庐山纪游】的翻译。
注释
査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
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
寺:指千佛寺。
笕:引水的长竹管。
趁人:逼人。⑥朱子:朱熹。
排闼送青:化用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形容山色扑面。
葭菼:芦苇与荻草。
九叠谷:庐山名胜,峰峦叠嶂如屏风九折。
三叠泉:庐山著名瀑布,三级跌落,总落差155米。
朱子:朱熹,曾任南康知军,著有《庐山纪游》。
太白诗:指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黎景高:元代学者黎崱,著有《游庐山记》。
以上为【庐山纪游】的注释。
评析
文章通过记述庐山之游,表达了三种境界:
自然之乐:对山水灵性的沉浸式体验;
考据之辨:对文学意象与地理实景关系的理性思考;
哲思之悟:承认认知局限(“我何人斯,敢祈胜先贤”),展现对自然与文化的谦卑态度。
此文是清代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既延续了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写景传统,又开创了“考据型游记”的新范式,对后世俞樾《春在堂随笔》等作品有重要影响。文中对李白诗意的解读,亦体现了清代学者对唐诗 reception 的独特视角。
以上为【庐山纪游】的评析。
赏析
移步换景的空间叙事
以时间顺序(晨起→早饭→午后)和行程路线(东林寺→芦林→万松坪)为线索,逐步展开庐山画卷,结构清晰如导游图。
诗化语言的写景技巧
化用典故:“排闼送青”活化山色动态;
比喻精妙:犀牛峰如“昂首垂耳”的巨兽,九叠谷似“龙蛇蜿蜒”;
感官联通:视觉(“葭菼苍苍”)、触觉(“风生松下凉”)、心理(“发江湖之想”)交织。
考据与抒情的交融
后半篇转向对“三石梁”的学术考辨,引用朱熹书信、李白诗句及元明学者观点,体现清代学者“以考据入游记”的文体特色,同时透露出对自然意象诗性本质的深刻理解。
留白艺术的运用
寻三叠泉未果的遗憾(“为樵夫所绐”),与朱熹“以不见新瀑为恨”形成历史回响,暗示山水之趣常在可遇不可求之间。
以上为【庐山纪游】的赏析。
辑评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慎行游记清隽疏朗,于考订中寓神韵,较之单纯模山范水者更见学人本色。”
近代·钱仲联《清诗纪事》:
“初白(查慎行)山水文字,能以科学家之眼观物,诗人之心感物,此篇可窥其炉火纯青之境。”
现代·赵昌平《中国文学史通论》:
“《庐山纪游》将李白式的浪漫想象与乾嘉学派的实证精神结合,标志着清代游记散文的成熟转型。”
以上为【庐山纪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