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七年担任郡守倒有五年清闲,幸而此地足以娱悦宾朋。
登高远眺视野最佳之处,能畅饮吟诗的又有几人。
后辈渐催前辈衰老,来时哪曾料到去时清贫。
这副躯壳虽朽烂但问心无愧,日后谁能追随我的足迹。
以上为【别秀亭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秀亭:方回在徽州府治所建亭名
2. 专城:指担任郡守等地方长官
3. 足娱宾:足够招待宾客宴游
4. □饮:原缺一字,据诗意当为"畅饮"或"豪饮"
5. 踵后尘:追随前人的足迹
以上为【别秀亭五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抒写宦海浮沉的复杂心境,通过"七载专城"与"闲五载"的时间对比,揭示元代官员"禄养闲居"的特殊境遇。诗中"晚辈催前辈"的生命慨叹与"来时岂料去时贫"的经济困境相互交织,在个人命运感叹中折射出时代阴影。尾联"心无愧"的自我确证与"踵后尘"的历史追问,形成道德自信与现实悲凉的双重奏鸣。
以上为【别秀亭五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方回至元十八年(1281)卸任徽州路总管之际,是其晚年对仕宦生涯的总结性反思。首联以数字的精确对照暗含反讽:"七载"虽长而"闲五载",既写元初南方官员职务清闲的实况,又暗露才无所用的惆怅。颔联"高凭远眺"的空间优势与"□饮能吟"的文化稀缺形成张力,暗示知音难觅的孤独。颈联以"晚辈催前辈"的自然规律,对接"来时岂料去时贫"的世情险恶,将生理衰老与经济困顿双重压力并置,较之白居易"老大嫁作商人妇"更显士人特有的尊严危机。尾联"身朽腐"与"心无愧"的尖锐对照,既是对降元仕新的人生辩护,更是对儒家"求其放心"精神传统的坚守。全诗在五十六字间完成从具体境遇到永恒价值的升华,体现元初南方士人在出处进退间的典型心态。
以上为【别秀亭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虚谷(方回)此诗自写胸臆,『晚辈』一联道尽官场况味,结语尤见身份。"
2. 近代·陈衍《元诗纪事》:"『七载专城闲五载』,实写至元间南仕情况,可补史阙。"
3.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在自嘲自解中保持人格尊严,『是身朽腐心无愧』七字,足为全宋遗民诗人弁冕。"
4.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通过个体经验记录历史转型期的士人生存状态,其认识价值已超越艺术价值。"
以上为【别秀亭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