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此身飘堕到沧溟,谁谓君王念贾生。


黄纸再蒙题姓字,丹书特为削刑名。


山林老去何其幸,萍梗追思却自惊。

有子黔娄似,生涯老更贫。


多惭难绝俗,所幸未违亲。


作苦成无养,为高致不仁。

内则时时读,中言子法多。


味调鱼子酱,香入燕儿窠。


未恨清贫甚,徒嗟少壮过。

忠养无穷日,难终孝子身。


三千王母岁,六十老莱春。


竹笋冬方茁,梅葩腊已新。

八十还馀四,生年值甲辰。


讵知王氏腊,犹是汉皇人。


膝下头皆白,堂前彩自新。

岁岁嘉平月,诗称寿母篇。


麻姑将九十,桃子定三千。


养恨芝薇薄,居愁市井偏。

乔木宋时村,安亲一小园。


白头乌子母,新粉竹儿孙。


古老衣冠在,虚无手泽存。

七尺人难许,归耕已十秋。


亲安因不仕,母老复何求。


妇汲朝临涧,儿樵晚下丘。

白华磨错久,无欲是生平。


有耻甘违世,非时敢殉名。


晨羞牲鼎少,夕卧水烟清。

朱萼身虽老,连枝得弟昆。


无营三处子,有道一曾孙。


南雪多为雨,西山半入园。

儿年一甲子,发白与亲同。


养志惟高尚,遭时且固穷。


莺花知汉腊,儿女解秦风。

八十二春秋,麻姑未白头。


长年乞王母,介福与康侯。


称老吾何敢,承欢恐未周。

炎洲春色早,腊月已阳和。


花使高堂笑,莺教稚子歌。


老莱欢不已,长袖舞偏多。

诗人歌寿母,令我亦同然。


白发俱难老,黄流更驻年。


人分长命缕,客至小春天。

家贫谋食计元疏,日日妻孥作白鱼。


养志已成高尚士,娱亲更着外家书。


白头多事惟调药,青岁无才枉断裾。

麻姑白发七朝身,带闰参差已九旬。


门下三千酿酒客,堂前六十弄雏人。


纷纷䰀鬌教扶手,一一酥醪要入唇。

八旬有六老亲年,杖国婴儿在膝前。


孝子身终须大耋,贫家养薄只荒田。


诸孙酒馔争擎案,三妇衣裙竞上笺。

黄姑频七夕,白帝始三朝。


令节开针缕,佳期望斗杓。


迎凉风乍至,送暑雨初消。

生明才七夕,已盼绛河东。


三日先乌鹊,双星即紫虹。


应须瓜果待,莫遣酒尊空。

三春淑气动萌荄,膏雨知时四野皆。


东作共看沾溉足,西成咸庆岁时谐。


柔桑陌上青含秀,稚麦田间绿正佳。

寝门不再省晨安,睽隔伤怀阅暑寒。


思慕情殷劳梦寐,几筵频展痛汍澜。


岁时每怆推迁易,恩德难忘覆载宽。

霜露重惊岁月侵,抚时莫解感伤心。


慕思实切终身永,恩德难酬罔极深。


那得寝门重问膳,每怀圣训更沾襟。

山头翠树调莺舌。
山腰野菜飞黄蝶。
来为等闲休。

曜灵无停机,四序互相更。


惟有暮春节,在昔重其名。


姬旦城洛邑,多士方来并。

中元才过节。
正宇宙澄清,一天寒碧。
凉飙动秋色。

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更可过。


处处蓺兰春浦绿,萋萋藉草远山多。


壶觞须就陶彭泽,时俗犹传晋永和。

东风散雪乱如麻,掷瓦敲窗细撒沙。


只恐市中薪米贵,不愁江上落梅花。

烟波宽几许。
抖擞青蓑垂钓去。
恰流水、桃花时节。

芳筵开上日,才子出京华。


暂别含香署,俱停访石槎。


秦川平对酒,汉苑曲穿花。

三月正三日,长安春可哀。


雁从南国至,花向北人开。


戎马中原地,乡关万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