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散乱萦花坞,空蒙暗柳堤。


望回肠已断,何处更莺啼。

漠漠霏霏著柳条,轻寒争信杏花娇。


江南二月如烟细,谁正春愁在丽谯。

茅斋坚坐日日雨,竹杖长闲处处苔。


半面不曾梅别去,四愁无奈草生来。


好山能费几两屐,胜日须倾三百杯。

至宝忽横道,峰峦高复低。


数尖灵壁石,一曲武夷溪。


黛色春浮玉,黄流雨曳泥。

霏霏漠漠暗和春,幂翠凝红色更新。


寒入腻裘浓晓睡,细随油壁静香尘。


连云似织休迷雁,带柳如啼好赠人。

幽人久见招,解薜俟中林。


山行岩光暝,水息霞气阴。


随行委流止,寓物观浮沉。

崔巍南山郭,宛彼沙上道。


荷筱赴修垌,采萍涉流潦。


怀贤顾已后,适已每不早。

举目怡清和,周览究昏昼。


众壑积庭阶,攒峰罗户牖。


攀林摘丛颖,越巘采孤秀。

旬阴豁初霁,临眺城四洲。


决决松上溜,潺潺石间流。


积霖晦平陆,春云弥崇丘。

溪雨清明过,游云薄远空。


鸥喧春水至,燕落晚泥融。


麦秀千家暗,桃花昨夜风。

叶叶轻云帐薄罗,坐看膏泽洒庭柯。


风前芳杏红香减,烟外垂杨绿意多。


声落檐牙飞短瀑,点匀池面起圆波。

天幕沉沉淑气温,雨丝轻软坠云根。


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


寂寞画楼和梦锁,依微芳树过人昏。

莺声寂。
鸠声急。
柳烟一片梨云湿。

老来慵把种花锄,片紫纤红一任无。


不忍今春孤负雨,自收檐水浸菖蒲。

湘帘卷尽思悠悠,目断遥天雨未收。


莫道故园无别恨,落花流水也关愁。

帘前花落杜鹃鸣,棕叶萧萧半雨声。


迢递故园归未得,天涯芳草揔关情。

物候逢春好,春来闷转深。


山城十日雨,家国百年心。


海吹饶生冷,蛮云易结阴。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门。
故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
惟智永能寤寐家法,书学中兴,至唐而盛。

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不可缺一。
若专事一偏,便非至论。
如鲁公之沉着,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捏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书自蔡中郎邕,字伯喈,于嵩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芒之秘,遂为书家授受之祖。
后传崔瑗子玉,韦诞仲将,及其女琰文姬。
姬传钟繇元常,魏相国。

书肇于庖牺,笔墨纸研,皆世古用,后世异其制尔。
《书》称作会,纪于太常,非可以力削为。
而《诗》称彤管,知非始于蒙恬也。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


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

秋雨,秋雨。
滴碎琼宫霓羽。
清歌妙舞阑珊。

春雨,春雨。
花上泪痕几许。
东风吹到纱窗。

江皋正月雨,平陆亦波澜。


半是峨嵋雪,重为泽国寒。


农田淹寖尽,客棹往来难。

欲布如膏势,先闻动地雷。


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


霢霂农桑野,冥蒙杨柳台。

檐声滴碎玉阑干,开尽梨花亦懒看。


燕子不归人寂寞,深深宫殿锁春寒。

端正楼空,一枝春色谁偷得。
夜来消息。
暮雨胭脂湿。

太液冰销春水生,华林气暖暮烟横。


忽闻甘澍中宵降,共庆丰年上瑞呈。


拂地如丝笼北阙,映花疑雾霭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