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离家十日都得顺水行舟,不曾卸下蒲帆疾驰千里。
忽然今日逆风迎面扑来,每寸波浪都逆流相阻。
小儿般的造物主心思难测,昨日还是南风今日忽转北。
船夫束手蜷在篷下眠,整日闲看顺水船只掠过。
顺水船乘势如骏马奔驰,彼此遥望招呼却无暇回首。
长风破浪的壮游我也曾经历,顺逆交替原非人力能掌控。
以上为【高邮阻风】的翻译。
注释
1. 高邮:今江苏高邮,地处运河要冲
2. 阻风:被逆风所阻
3. 蒲帆:用蒲草编织的船帆
4. 小儿造物:将造化之神拟作孩童,喻其喜怒无常
5. 黄郎:对船工的泛称
6. 长风破浪:用《宋书·宗悫传》"乘长风破万里浪"典故
以上为【高邮阻风】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阻风事件为切入点,通过"顺水千里"与"寸波逆流"的强烈对比,展现人生际遇的无常。"小儿造物"的拟人化描写,既含调侃又透出无奈,与"黄郎束手"的闲观姿态形成双重映照。结尾"顺逆偶尔非人能"的感悟,将具体航行体验升华为生命哲思,在元代少数民族诗人"清丽雄浑"的风格中,注入宋诗特有的理趣色彩。
以上为【高邮阻风】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成就体现在三重境界的递进:前四句以数字强化对比,"十日"与"今日"的时间反差,"千里"与"寸波"的空间缩放,构建出命运突转的戏剧性。中四句引入"造物"视角与"黄郎"视角,在天意与人事的错位中产生黑色幽默。后四句通过"顺船得势"的客观描写与"我亦曾"的主观回忆,最终在"非人能"的顿悟中达成精神超越。萨都剌巧妙运用歌行体长短句的交错,"忽然今日"的口语化表达与"长风破浪"的典重语言并置,在洒脱不羁中暗藏人生体悟,展现元诗"融俗入雅"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高邮阻风】的赏析。
辑评
1. 清·顾嗣立《元诗选》:"天锡《阻风》诗,『小儿造物』语极新警,而结归『偶尔』,见理透辟,足破世迷。"
2.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七:"萨雁门『昨日南风今日北』,正是宋人『刚刚昨日三十六,又似今年四十二』机杼,而气韵尤雄。"
3. 近人陈衍《元诗纪事》卷十五:"此诗音节类李白《江夏行》,而『黄郎束手篷下眠』句,实开明代袁宏道俚俗诗风。"
4. 现代邓绍基《元代文学史》:"萨都剌将阻风经历转化为人生隐喻,在元季战乱频仍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以上为【高邮阻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