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何须劳心费力去驾驭风、驾御云气,只愿将长青的松树当作尘土般看待。
我的心境也如同当年呵佛骂祖的丹霞天然禅师一般超脱,反而转向清凉之地,恭敬地礼拜佛陀眉间的白毫相。
以上为【次韵答张天觉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来和诗,是古代文人唱和的一种方式。
2. 张天觉:即张商英,字天觉,北宋官员,信奉佛教,与苏轼有诗文往来。
3. 驭风骑气:指道家修炼成仙、乘风御气的境界,出自《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
4. 且要长松作土毛:意谓宁愿把象征长寿坚贞的松树看作寻常泥土上的杂草,表示不执着于长生或高洁之名。
5. 诃佛丹霞老:指唐代著名禅僧丹霞天然(739–824),曾于寒冬烧木佛像取暖,并言:“吾取舍利耳。”人责其亵渎,他答:“何谤之有?佛者,觉悟也。”此句形容其呵斥偶像、直指本心的禅风。
6. 却向清凉礼白毫:清凉,指五台山清凉寺,相传为文殊菩萨道场,亦喻清净佛境;白毫,佛陀眉间所具三十二相之一,放光代表智慧与慈悲,常为礼敬对象。
7. 白毫相:佛经载释迦牟尼两眉之间有白色毫毛,右旋常放光明,象征智慧圆满。
8. 礼:顶礼、礼拜,佛教修行中的恭敬仪式。
9. 土毛:土地上生长的植物,此处比喻平凡卑微之物。
10. 丹霞老:即丹霞天然禅师,马祖道一门下高足,以机锋峻烈、行为狂放著称。
以上为【次韵答张天觉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答张天觉之作,体现了诗人晚年深受理学与禅宗思想影响的精神境界。诗中借道家“驭风骑气”的逍遥意象与禅宗“诃佛礼佛”的矛盾行为,表达了一种超越形式、直指本心的宗教哲思。表面上看似矛盾:先说不屑于修道飞升之术,转而却礼敬佛相;实则揭示了从破执到归真的心灵历程。苏轼以松作土毛,象征放下对长生或名节的执着;又引丹霞烧木佛典故,说明破除外相之后,仍可回归清净信仰。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展现了东坡融通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高度。
以上为【次韵答张天觉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次韵答张天觉二首》其一虽短仅四句,却蕴含丰富哲理。前两句以“驭风骑气”起笔,借用道家神仙理想,随即以“我何劳”一笔否定,表现出对世俗追求长生或神通的超然态度。“且要长松作土毛”,更进一步打破人们对松柏象征坚贞高洁的传统寄托,将其贬为普通草木,体现苏轼“不立文字、扫相破执”的禅悟精神。后两句转折巧妙,由“诃佛”的激烈转向“礼白毫”的虔敬,形成强烈对比。丹霞烧佛是破除偶像崇拜的经典公案,而“礼白毫”则是回归内心信仰的象征。这种“破而后立”的结构,正是禅宗“见性成佛”思想的诗意呈现。苏轼借此传达: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上的避世或崇祀,而在内心的清明与自在。整首诗语言凝练,用典精当,融合道玄之思与禅门机锋,堪称东坡晚年诗风“平淡中见深邃”的典范。
以上为【次韵答张天觉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似矛盾而意实贯通,盖得禅家顿悟之旨。”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长松作土毛’奇语,非东坡不能道。破执之后,乃有真敬,此禅理也。”
3.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东坡酬赠之作,往往于应酬中见胸襟。如‘诃佛丹霞老,却向清凉礼白毫’,正所谓‘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之意,非真解禅者不能下此语。”
4.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下:“东坡晚岁诗多含禅味,不尚雕饰而意味自远。如此诗之超然物外,殆近陶渊明矣。”
5. 陈岩肖《庚溪诗话》:“东坡喜谈禅,然不堕空虚,每于游戏中见真实功夫。次韵张天觉诗,外若放旷,内实恭敬,可谓善学佛者。”
以上为【次韵答张天觉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