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愈凄紧,感此梁溪翁。
烟水出砂石,风霜脱梧桐。
岁晏无与欢,步屧携苍筇。
俯视槛中菊,仰瞻峰顶松。
有酒聊自适,旋滴真珠红。
长鲸吸百川,坐使玉樽空。
念古壮气激,怀家归兴浓。
陶然不知醉,如堕烟雾中。
醉魂眇安往,梦渡江水东。
起视夜将阑,星河粲玲珑。
乘风欲轻举,骨肉疑都融。
却思向来醉,岂离方寸地。
长醉不用醒,萧然谢名利。
翻译
秋风愈发凄清紧促,触动我这梁溪老翁。
烟水间砂石显露,风霜中梧桐凋零。
岁暮无人共欢愉,拖着木屐手持青竹杖。
俯看栏中菊花,仰观峰顶青松。
有酒姑且自适,倾斟真珠红佳酿。
如长鲸吸纳百川,顷刻间玉樽已空。
感怀古事壮气激荡,思念家园归意浓重。
陶然不知已醉,恍如堕入烟雾之中。
醉魂渺茫何往,梦中渡江水东去。
仿佛生出六翼,飘忽间腾驾双龙。
醒来一无所见,溪水清冷山峦重叠。
纱窗透进残月,瓦枕传来疏钟。
起身见夜将尽,星河璀璨玲珑。
欲乘风轻举飞升,骨肉仿佛都已消融。
回思方才醉境,何尝离开方寸心田。
但愿长醉不醒,萧然告别名利场。
以上为【和唐人张为秋醉歌】的翻译。
注释
1. 张为:晚唐诗人,《唐诗纪事》载其“尝作《秋醉歌》”
2. 梁溪:无锡别称,李纲号梁溪居士,《宋史·李纲传》“罢观文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居无锡”
3. 苍筇:青竹杖,《史记·大宛列传》“邛竹杖”
4. 真珠红:名酒,李贺《将进酒》“小槽酒滴真珠红”
5. 六翮:鸟翼,《战国策·楚策》“奋其六翮而凌清风”
6. 方寸地:心域,《列子·仲尼》“吾见于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以上为【和唐人张为秋醉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秋风凄紧”的物候感知起兴,通过“烟水砂石”与“风霜梧桐”的意象对仗,构建出宋室南渡后的肃杀时代氛围。李纲巧妙运用“长鲸吸川”的雄奇喻象,在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的狂放外,别创志士失路的悲怆醉态。全诗以“醉魂渡江”的超现实想象与“瓦枕疏钟”的冷峻现实相映照,完成从个人醉境到家国忧思的诗意升华。
以上为【和唐人张为秋醉歌】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绍兴年间李纲退居无锡时期,是其《梁溪集》中醉歌体的代表。首四句以“秋风凄紧”定调,既承宋玉“悲哉秋之为气”的感伤传统,又以“砂石露”“梧桐脱”的凋敝景象,暗喻靖康之变后山河破碎的现实。“岁晏无欢”至“仰瞻松菊”六句,通过“步屧携筇”的衰翁形象与“槛菊峰松”的坚贞意象,形成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般的人格写照。“长鲸吸川”化用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豪饮,却以“坐使玉樽空”的速朽感,揭示英雄失路的巨大心理落差。“念古壮气”四句将个人醉态升华为历史对话,在陶渊明“挥杯劝孤影”的孤寂外,更添岳飞“靖康耻犹未雪”的悲愤。后段“醉魂渡江”的奇幻描写,既暗合《离骚》“驷玉虬以乘鹥”的神游笔法,又以“六翮双龙”的飞升意象,寄托北复中原的梦想。“纱窗残月”与“瓦枕疏钟”的晨醒场景,最终将幻境击碎,在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烈外,另辟“骨肉都融”的虚妄感,这种将醉境与现实多重映照的笔法,正是南渡初年爱国诗歌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和唐人张为秋醉歌】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纲诗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寻常文士所及。《和秋醉歌》一篇,尤见其忠义勃郁之气,『长鲸吸百川』之喻,直追太白遗风。”
2. 杨慎《词品》:“李伯纪《秋醉歌》,慷慨悲凉,『念古壮气激,怀家归兴浓』十字,尽见南渡士大夫心态,与岳鄂王《满江红》同一机杼。”
3. 厉鹗《宋诗纪事》:“此诗作于梁溪闲居时,『陶然不知醉』至『梦渡江水东』数语,幻想中见真性情,盖其恢复之志未尝稍懈也。”
4. 陈衍《宋诗精华录》:“忠定公诗气象宏阔,『醒来无所见,溪冷山重重』,以冷语写热肠,较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更觉沉痛。”
以上为【和唐人张为秋醉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