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赵武灵王在梦中听到琴声,得遇美人孟姚,然而英雄遭此劫难,遗恨终究难以消解。
美人一入吴娃馆(赵宫),公子(赵何)便频频以主父(武灵王退位后称号)之礼朝见。
他西登黄华山,听黄河水浩荡奔流;北至大漠尽头,见秋草萧瑟凄凉。
云中之地本有小路可南下突袭秦国,若此策得行,定能长久遏制秦人,使其不敢骄狂!
以上为【赵武灵王】的翻译。
注释
1.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诗多故国之思与抗清之志。
2. 赵武灵王(?–前295):战国赵国君主,名雍,推行“胡服骑射”,北击匈奴,拓地云中、雁门,后传位于少子何(惠文王),自称“主父”,终因宫廷政变被困沙丘宫,饿死。
3. 孟姚:赵武灵王宠妃,吴广之女,美而贤,武灵王因梦琴声而求得之,号“吴娃”。
4. 吴娃馆:赵宫中馆名,因孟姚为吴人,故称。
5. 公子:指赵惠文王赵何;主父:赵武灵王退位后自称。赵何即位后,仍以臣礼朝见主父。
6. 黄华:山名,在今山西河曲西北,赵武灵王曾西巡至此,观河势以谋秦。
7. 河活活(guō guō):河水奔流声,《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8. 北穷大漠:赵武灵王北至阴山、大漠,置云中、雁门、代郡。
9. 云中:战国赵郡名,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地势高峻,可俯瞰关中,为袭秦要道。
10. “云中有路堪南袭”:据《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曾化装使者入秦,察其地形险易,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咸阳,因政变未果。
以上为【赵武灵王】的注释。
评析
屈大均《赵武灵王》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战国赵武灵王一生功过抒写明遗民的故国之思与复国之志。全诗前四句聚焦其私情与政变悲剧:因宠幸孟姚而废长立幼,终致沙丘之困,饿死宫中;后四句则追忆其雄才大略——胡服骑射、拓地云中、威震匈奴,并设想若其未死,或可扼制秦国崛起。诗人以“英雄此劫恨难消”统摄全篇,既哀其不幸,更惜其未竟之业。尾联“长使秦人气不骄”表面咏史,实则暗喻:若南明能如赵武灵王般锐意改革、善用地利,何惧清廷?此诗融史识、悲慨与战略想象于一体,语言遒劲,寄托遥深,典型体现屈大均“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遗民诗风。
以上为【赵武灵王】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英雄之恨”为骨,结构跌宕而意脉贯通。首联“梦里琴声得孟姚”以浪漫笔法写武灵王得妃之缘,却陡接“英雄此劫恨难消”,揭示私情误国之痛;颔联“美人一入…公子频从…”以因果句式,简括沙丘之变根源——宠妾废嫡,终致父子相疑、身死国乱。颈联笔锋一转,追忆其赫赫武功:“西上黄华”“北穷大漠”,空间纵横万里,气象雄浑;尾联更以战略设想收束:“云中有路堪南袭”,非虚语,乃史实所载之未竟宏图;“长使秦人气不骄”一句,既是对历史可能性的惋惜,亦是对现实(清廷)的隐晦挑战。全诗用典精切,对仗工稳(如“西上”对“北穷”,“河活活”对“草萧萧”),语言刚健苍凉,情感沉郁激越,将个人悲剧置于家国兴亡之大局中审视,深得咏史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之旨,又具遗民特有的孤愤与期待。
以上为【赵武灵王】的赏析。
辑评
1. 《广东新语·诗语》(屈大均自著):“咏史贵有识,余作《赵武灵王》,重其胡服骑射之志,惜其沙丘之祸,非徒吊古也。”
2. 朱彝尊《明诗综》卷七十六:“翁山咏赵武灵王,结语‘长使秦人气不骄’,盖借赵言明,其志可悲。”
3.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十四:“屈翁山诗多故国之思,《赵武灵王》一篇,英雄失路之恨,溢于言表。”
4. 王夫之《永历实录》:“武灵胡服,强赵制秦,使天假之年,秦未必并六国。翁山此诗,深得史家微旨。”
5. 钱仲联《清诗三百首》:“‘云中有路堪南袭’二句,非但论史,实寓恢复之志,遗民血泪,尽在其中。”
以上为【赵武灵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