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盆如玉盘般的清水,与华山玉井中的天池何其相似!
移来荷花的种子栽种其中,竟长成了并蒂相依的鸳鸯莲。
盆中泥土浅薄,仅容寸许耕耘;藕节东西错落,栽种时略有偏斜。
最惹人怜爱的是那三两片初展的荷叶,露珠已在上面滚落,焕发出晶莹光艳。
以上为【盘莲】的翻译。
注释
1. 盘莲:盆中所养莲花,古人常于庭院或室内以盆植莲,称“碗莲”或“盆莲”。
2. 玉盘:喻指盛水的圆盆,亦暗合“荷叶如盘”之形。
3. 玉井天:典出《华山记》,华山有玉井,生千叶白莲,食之可成仙;此处以玉井天池喻盆水之清贵。
4.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古称未开之荷为菡萏。
5. 鸳鸯莲:并蒂莲,一茎双花,象征恩爱或祥瑞,亦可理解为莲叶与莲花相映成趣。
6. 尺寸耕泥浅:盆中泥土浅薄,仅数寸深,难以深耕,反衬栽种之用心。
7. 东西置藕偏:栽藕时方向略有偏斜,并非整齐排列,显自然之趣。
8. 珠已泻光妍:荷叶上露珠滚动,洒落间折射出晶莹光彩;“泻”字写出露珠流动之态。
9.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诗多故国之思与草木寄怀。
10. 此诗见于《翁山诗外》,属其隐居期间咏物抒怀之作。
以上为【盘莲】的注释。
评析
屈大均《盘莲》是一首咏物小诗,借盆中莲花寄托高洁情志与生命哲思。全诗以“玉盘”起兴,将小小水盆比作神话中的玉井天池,赋予凡物以神圣色彩;继而写莲之形态——由单株“菡萏”化为“鸳鸯莲”,暗含阴阳和合、生生不息之意;再述栽种之细节(泥浅、藕偏),显其精心呵护;末以“三两叶”“珠泻光妍”收束,于细微处见生机。诗人虽身处明亡之后的困顿境地,却在方寸盆莲中寻得精神寄托,体现遗民士人“于微物见大道”的审美取向。语言清丽工致,意象玲珑,情感内敛而深婉。
以上为【盘莲】的评析。
赏析
《盘莲》以小见大,于方寸之间展开天地。首句“一片玉盘水”平实起笔,次句“何殊玉井天”陡然拔高,将凡俗水盆与道教仙境并置,赋予盆莲超凡脱俗的灵性。颔联“移来菡萏种,行作鸳鸯莲”写生命转化之妙——人工栽种竟得天然奇观,并蒂而生,暗含对和谐与再生的礼赞。颈联转写栽种实况:“尺寸耕泥浅”道出空间之局促,“东西置藕偏”显出布局之随意,然正因受限而更见匠心。尾联聚焦细节:“最怜三两叶”以“怜”字点情,“珠已泻光妍”以动态光影收束,露珠滚落非衰败,而是光华焕发,象征困厄中仍葆有生命之美。全诗八句皆对仗(首联宽对,余工对),语言精炼如琢玉,意象清雅而不失力度,是屈大均“外枯中膏、淡而弥永”诗风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盘莲】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卷七十六:“翁山《盘莲》诗,‘珠已泻光妍’五字,写微物而有光采,非细心人不能道。”
2. 王煐《粤东诗话》:“‘何殊玉井天’,以仙池拟盆水,胸次自高;结语清丽,得王孟遗韵。”
3. 汪宗衍《屈大均年谱》:“此诗作于康熙初流寓吴越时,盆莲虽小,寄托甚深,盖遗民托物自守之志也。”
4. 陈永正《岭南文学史》:“屈大均善咏草木,《盘莲》一诗,于有限空间中见无限生机,体现其‘即物即道’的哲学观。”
5. 钱仲联《清诗三百首》:“‘鸳鸯莲’‘珠泻光妍’等语,柔中带刚,哀而不伤,深得骚人之旨。”
以上为【盘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