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君不见少年时满头浓密如云的乌发,少壮时如云般丰茂年老时却如雪苍白。
岂知醍醐灌顶的佛家智慧,能使头脑清凉不再燥热。
吕梁瀑布如白练高挂飞泻,鼋鼍蛟龙皆不敢遨游。
少年时倚仗险峻视若平地,独倚长剑气凌清秋。
行路艰难啊行路艰难,往昔少年,今已衰老。
前朝史册记载的功业尽成空幻,暮色中唯见牛羊徜徉城墟荒草。
以上为【行路难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灌顶醍醐:佛教仪式,《涅槃经》"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
2. 吕梁之水:《庄子·达生》"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
3. 鼋鼍蛟蜃:四种水怪,《国语·晋语九》"鼋鼍鱼鳖,莫不能化"
4. 竹帛:史册,《墨子·明鬼》"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5. 牛羊占城草:化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以上为【行路难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头发由黑变白的自然现象为切入点,通过"醍醐灌顶"的佛理启迪与"吕梁飞流"的险境象征,构建出对生命历程的深刻反思。前六句以少年豪气与老年衰飒的对比,揭示青春幻象的虚妄;后六句借"行路难"的乐府古题,在"前朝竹帛"的历史虚无与"日暮牛羊"的现实荒芜中,完成对功名价值的终极解构,体现中唐诗人从外部功业转向内心悟道的思想转型。
以上为【行路难三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杂言歌行在艺术上呈现三重转折:开篇以"云发"变"雪"的意象群,在色彩对比中暗喻生命流逝的不可逆;"岂知"二字陡转,引入佛教智慧作为超越生老病死的精神资源,形成第一次升华。中段"吕梁之水"的险峻与"少年恃险"的勇猛相互映照,在自然威势与人类勇气的张力间,展现青春特有的生命强度。结尾"行路难"的叠唱将情绪推向高潮,"前朝竹帛"与"日暮牛羊"的时空并置,使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历史长河,最终在荒城牧歌的意象中达成对一切世俗价值的诗性超越。全诗最深刻处在于"清凉头不热"的隐喻——既指佛法对烦恼的熄灭,更暗含对功名热望的冷却,这种双关修辞正是顾况融合儒释思想的典型手法。
以上为【行路难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辛文房《唐才子传》:"况《行路难》'少年头上如云发'等句,善化用乐府古题而自出新意,较之鲍照'对案不能食'更见哲理深度。"
2. 谭元春《唐诗归》:"'日暮牛羊占城草'七字,括尽六代兴亡,与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同其苍茫,而悲凉过之。"
3. 贺裳《载酒园诗话》:"顾逋翁'岂知灌顶有醍醐'云云,以禅理入诗而不堕理障,此大历诗人所以能继盛唐气象。"
4.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结语暗用《黍离》典而气象全新,将周室之悲转化为普遍的人生慨叹,可见中唐七古的开拓精神。"
以上为【行路难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