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如同打开的镜匣,明月自东方升起,疏星点点云彩净洁正值中秋时节。
且看今宵圆月如此圆满皎洁,这晶莹光辉与万古之前一般无二。
璀璨荣光中月神吐纳华彩,澄澈景象似流水映照明空。
在宴席间独爱这团圆美好,时有桂子香气随风飘来。
以上为【月】的翻译。
注释
1. 宝镜奁开:化用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与《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复合意象
2. 秋中:特指中秋,《太平御览》引《荆楚岁时记》“八月十五日中秋”
3. 圆洁:双关月相圆满与政治清明,《尚书·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4. 晶辉万古:暗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 蟾吐彩:月宫蟾蜍吐纳光华,《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
6. 水明空:化用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7. 团圞:团圆,杜甫《又示两儿》“团圞思弟妹”
8. 桂子风:月宫桂花香气,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以上为【月】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雍正帝中秋咏月抒怀之作,以帝王视角重构月意象的象征体系。全诗通过“宝镜奁开”的闺阁意象与“蟾吐彩”的神话意象交织,将自然天体转化为政治美学符号;更以“万古同”的永恒观照与“团圞好”的现实体验对接,构建出“天象-人事-政统”的隐喻链条。尾联“桂子风”的嗅觉描写,既延续了月宫传说,又暗含对科举取士“折桂”传统的认同,体现清代宫廷诗“即景寓政”的创作特征。
以上为【月】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结构:首联以“宝镜”喻月开启视觉盛宴,通过“星疏云净”的夜空净化构建神圣场域;颔联突转时间维度,在“今宵满”与“万古同”的时空对话中确立永恒价值;颈联运用“奕奕”的光波流动与“溶溶”的水汽弥漫,形成光影交错的通感体验。雍正巧妙融合李商隐“宝镜”的精密与苏轼“明月几时有”的旷达,更将月宫蟾蜍的原始图腾转化为“荣光吐彩”的祥瑞意象。尾联“当筵坐爱”既保持帝王宴饮的礼仪性,又通过“桂子风”的自然馈赠消解权力距离,在严谨的七律格律中达成政治表达与审美体验的平衡。
以上为【月】的赏析。
辑评
1. 清代允禄《熙朝雅颂集》:“《月》诗‘从看圆洁今宵满’一联,深得邵雍《观物篇》‘月体本无圆缺’之理,而‘团圞好’三字尤见圣王胞与之怀。”
2. 近代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世宗中秋诸咏多含训政意味,‘即此晶辉万古同’实暗喻皇权永恒,可与其《大义觉迷录》参看。”
3. 钱仲联《清诗三百首》:“通篇以‘镜’‘水’为诗眼,光影交织中见澄明之境,‘蟾吐彩’化用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而翻出新意。”
4. 赵伯陶《清宫词选注》:“‘桂子风’既应中秋时令,又暗寓抡才大典,此种多重隐喻正是清代宫廷诗典型特征。”
5. 严迪昌《清诗史》:“将张若虚的宇宙意识与白居易的世俗情趣熔铸一炉,在‘万古同’与‘当筵坐’的张力间展现帝王特有的时空观。”
以上为【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