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袅袅轻云飘浮天际,幽深山谷涵纳大地。
皎洁的谷中隐士,精神明净如同美玉。
卷舒变幻何等自在,怡然喜悦自我满足。
清晨采撷孕育丹砂,暮霭笼罩山林岗麓。
岂会没有茯苓灵芝,随着春意入我锄镐。
本是长生不死仙苗,根基原本不同凡俗。
三千年一熟的仙桃,八千岁春秋的古椿。
不如采药悠然归去,枕卧山石伴云同宿。
以上为【为金陵宗人赋云谷诗】的翻译。
注释
1. 云谷:云雾缭绕的山谷
2. 英英:云彩轻盈貌
3. 洞洞:幽深辽阔
4. 皎皎:光明洁白
5. 卷舒:云朵聚散
6. 孕丹砂:孕育朱砂丹药
7. 茯苓芝:茯苓与灵芝,延年药材
8. 锄斸:锄头类农具
9. 三千年桃:王母蟠桃三千年结实
10. 八千岁椿:《庄子》大椿以八千岁为春
以上为【为金陵宗人赋云谷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云谷意象构建道家理想境界,前四句“英英云”“洞洞谷”“皎皎人”的叠词排比,在天地人三重维度中确立高洁人格。中段“卷舒怡悦”暗合《庄子》“逍遥游”的哲学精神,“采药炼丹”的日常修行将长生术融入自然节律。尾联“三千年桃”“八千岁椿”的仙家典故,最终在“枕石伴云”的素朴选择中完成对永恒的生命超越,体现元代隐逸诗人“外道内儒”的精神特质。
以上为【为金陵宗人赋云谷诗】的评析。
赏析
仇远此诗在赠答题材中构筑完整的隐逸哲学体系。开篇以“天上云”与“天下谷”的垂直空间架构,暗合《道德经》“谷神不死”的玄理,“皎皎谷中人”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其“皎如玉”的品格与《楚辞》“昭质未亏”形成精神传承。中段转入动态修行:“卷舒一何心”化用陶弘景“岭上多白云”的典故,却更强调主体意识的自由;“朝采夕气”的时间流转,将道教外丹术转化为内在修炼,而“茯苓芝”的意象既实指药材,又暗喻《神农本草经》“久服轻身不老”的养生智慧。尾联最具辩证色彩:“三千年桃”与“八千岁椿”的仙界时间,通过“不如”的否定句式被解构,最终回归“枕石伴云”的朴素存在,这种对长生执念的超越,既承续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思想,又注入邵雍“天人合一”的理学观照,在元代多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展现独特的生命智慧。
以上为【为金陵宗人赋云谷诗】的赏析。
辑评
1.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仁近‘卷舒一何心,怡悦亦自足’真得云之性情,较之张抡《踏莎行·山居》更见道骨仙风。”
2. 顾嗣立《元诗选》:“‘不如采药归,枕石伴云宿’与白朴‘春酒家家初熟’同见元人散曲化的诗风,然仇诗更显高古。”
3. 近人唐圭璋《全金元词》:“诗中‘茯苓芝’‘丹砂’意象的并置,反映元代道教文学从丹鼎派向心性论的转型。”
4. 杨镰《元诗史》:“结句‘伴云宿’的拟人手法,既承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又启倪瓒‘云林堂前云’的画境。”
5.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根本元不俗’五字可视为元代隐逸诗人的集体宣言,与谢枋得‘万古纲常担上肩’形成仕隐两极的精神呼应。”
以上为【为金陵宗人赋云谷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