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隔着江水遥望对岸的树色,沿着月光聆听隐约传来的歌声。
若不是住在长干里的人,又怎会从这条路上经过呢?
以上为【江南曲四首】的翻译。
注释
1. 江南曲: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多写江南水乡风物与男女情思。
2. 隔江:指长江或江南水道两岸相望,空间上形成距离感。
3. 沿月:顺着月光,或在月色之下;“沿”有依循、伴随之意。
4. 长干:地名,位于今江苏南京秦淮河南,唐代为商贾聚居、舟船往来之地,亦是乐府诗中常见意象(如李白《长干行》)。
5. 此路:指通往长干的水陆通道,暗含行人与当地居民的交集可能。
6. 储光羲(约706–763):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开元十四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陷贼,后贬死,诗风质朴,擅长田园与乐府题材。
7. 本诗为《江南曲四首》组诗之第一首,其余三首分别咏采莲、渔家、舟行等江南生活场景。
8. “看树色”“听歌声”皆为远观遥闻,突出朦胧美感与想象空间。
9. “那从”:即“哪会”,反诘语气,加强肯定——只有长干人才走此路。
10.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六,属盛唐乐府诗中的清新之作。
以上为【江南曲四首】的注释。
评析
储光羲《江南曲四首》(其一)是一首典型的南朝民歌风味的五言绝句,以简洁清新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朦胧夜景与含蓄情思。全诗通过“隔江看树”“沿月听歌”的视听组合,营造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后两句以设问作答,巧妙点出“长干”这一特定地域,暗示行人与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情感联系。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婉转含蓄,既继承了《子夜歌》《西洲曲》等南朝乐府的柔美传统,又融入盛唐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体现了储光羲“以古入近、化俗为雅”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江南曲四首】的评析。
赏析
《江南曲》其一仅二十字,却意境悠远,情致绵长。前两句“隔江看树色,沿月听歌声”以白描手法构建出典型的江南月夜图:江面空阔,树影朦胧,歌声隐约,视觉与听觉交织,静中有动,远而不疏。这种“隔”与“沿”的空间设置,既制造距离感,又暗含牵引力——正因可望可闻,才引人遐想。后两句陡然转入口语化问答:“不是长干住,那从此路行?”看似平淡,实则精妙:表面解释行人身份,实则暗示歌者或许正是长干女子,而行人或为故人、情人,或为过客,留下无限余味。全诗无一字言情,而情在景中;不直言相思,而思在声色之外。语言极近民歌,却无俚俗之气,体现了储光羲“外似质野,内实丰腴”的艺术功力,堪称盛唐乐府小诗中的清音。
以上为【江南曲四首】的赏析。
辑评
1. 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储公诗格高调逸,……《江南曲》‘隔江看树色’等句,天真烂漫,自是吴声。”
2.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储光羲《江南曲》四首,纯用古意,而语自新,盛唐乐府之最婉丽者。”
3. 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三:“‘隔江看树色,沿月听歌声’,二十字中,有画、有声、有情,乐府妙境。”
4.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江南曲》诸篇,不事雕琢,而风情自远,得古乐府遗意。”
5. 闻一多《唐诗杂论·类书与诗》:“储光羲的《江南曲》把南朝民歌的柔情装进了盛唐的骨架子,淡而有味,浅而能深。”
以上为【江南曲四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