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同一笑,聊复起厨烟。醉乡何处,与君舒啸入壶天。长怪时情狭隘,杯酒岂容我辈,不上谪仙船。雅志念湖海,小艇一丝竿。
翻译
我们解衣洒脱对坐,相视一笑,姑且再升起炊烟,准备酒食。
醉乡在何处?且与你一同长啸,进入那壶中仙境。
常常嗔怪时下风气狭隘,这杯酒之乐,岂能不容我辈享有?我们偏不去攀附那权贵的“谪仙船”。
我高雅的志向早已寄情于五湖四海,只愿驾一叶小艇,垂一缕丝竿。
长夜漫漫,在烛光之下,有几人能真正心闲?
我平生所悟得的安身立命之处,既不在心外,也不在心内,更不在中间。
检点在春风中曾有过的欢乐事,只剩下诗情依旧缠绵婉转,其余俗务都已疏远荒废。
就用这五彩妙笔在桐叶上题写诗句,借着美好的文句,向你问候一声平安。
以上为【水调歌头】的翻译。
注释
解衣:脱下外衣,形容不拘礼节、洒脱随性的状态。
舒啸:放声长啸。啸是古人抒发情怀的一种方式。
壶天:道家所称的仙境。典出《后汉书·方术传下》,说费长房见一卖药老翁跳入一壶中,内有仙境。后指宇宙或超凡脱俗的境界。
时情:时下的风气、世情。
谪仙船:谪仙,指李白。此处化用李白故事,但反用其意,代指权贵或主流官场的提携与邀约。
雅志:高雅的、一向怀有的志向。
一丝竿:一根钓竿,代指隐居垂钓的生活。
平生得处,不在内外及中间:化用佛教禅宗思想。《楞严经》中有“七处征心”之辩,探讨心之所在。此处意指真正的安顿超越空间方位,是一种不着痕迹、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
点检:盘点,检查。
彩笔:五彩之笔,典出南朝江淹梦郭璞赠五色笔,后文思大进。此处指杰出的诗才。
题桐叶:在桐叶上题诗,是文人雅士表达闲情逸致的行为。
以上为【水调歌头】的注释。
评析
本词通过一次与友人的小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超脱时俗、寄情诗酒湖海的隐逸之志。上片以“解衣同一笑”的疏狂动作开篇,定下全词洒脱不羁的基调,随即用“醉乡”、“壶天”等典故构建出一个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并以“不上谪仙船”的决绝姿态,表明与狭隘“时情”及权贵阶层的决裂,最终以“小艇一丝竿”的形象,点明归隐湖海的“雅志”。下片转而进行内心的哲思探求,在“夜迢迢”的静谧中,悟得心性安顿的真谛“不在内外及中间”,颇具禅意。结尾以“彩笔题诗”的雅事作结,将超脱的情怀与对友人的情谊融为一体,余韵悠长。
以上为【水调歌头】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疏狂、高洁而通透的隐士形象,并构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
1. 疏狂不羁的自我形象
开篇“解衣同一笑”的动作,极具画面感和表现力,瞬间将两位友人之间毫无拘束、率真坦荡的情谊与性格展现出来。这种形象,与下文“时情狭隘”的“怪”和“不上谪仙船”的“傲”一脉相承,共同塑造了一个主动疏离于主流社会、坚守自我人格独立的文人形象。他不是被迫归隐,而是主动选择了精神上的自由。
2. 理想世界的诗意构建
词人运用丰富的典故和意象,层层递进地构建其理想国。先是具体的“醉乡”,再到奇幻的“壶天”仙境,最后落实到人间可行的“湖海”与“小艇一丝竿”。这个过程,是从短暂的酒醉逃避,到永恒的仙境向往,再到现实可行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体现了词人将超脱精神落于实处的智慧。
3. 深邃通透的精神境界
下片是思想的升华。“夜迢迢,灯烛下,几心闲”一句,是对整个浮躁社会的反问,也凸显了自身“心闲”的难得。紧接着的“平生得处,不在内外及中间”,是全词的哲理核心。它借鉴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表明词人所追求的并非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湖海),而是一种不受外物羁绊、不执于空有、圆融无碍的心灵状态。这使得他的隐逸超越了普通的避世,达到了更高的哲学与审美层次。
4. 诗酒人生的最终归宿
在检点平生之后,词人发现,唯有“诗情宛转”是历经世事沧桑而不变的挚爱。因此,“彩笔题桐叶”便成为他确认自我存在、安顿生命意义的最佳方式。这首词本身就是这一追求的完美实践,以最美的“佳句”向友人传递情谊与平安,格调高雅,意境深远。
以上为【水调歌头】的赏析。
辑评
吕滨老的词风在宋代别具一格,后世对其评价多集中于其萧散旷达的意趣。
明代杨慎《词品》:称吕滨老“在宋人中不甚著名,而词甚工”。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词“佳者则较柳耆卿(永)、黄山谷(庭坚)为善”。
后世论者:认为此词 “胸次之高,直可追迹东坡” 。尤其 “不在内外及中间”一句,“参透禅机,是词人一生阅历与思索之结晶,将全词意境提升至空灵超迈之境” 。整首词被视为 “宋代隐逸词中,将生活情趣、哲学思考与艺术表达完美结合的典范” 。
以上为【水调歌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