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头顶上铁铸的法轮如火焰般飞旋;为护持正法,细细按住威神凛凛的宝剑。
体(本体)与用(妙用)双行并运,谁敢窥探?光芒闪耀,何须再去惊动茶林(指禅门机锋)!
僧人(衲子)家风素来崇尚古朴节俭;一条楖栗木杖,便如天堑般隔绝尘俗。
粥饭鼓声尚未敲响,寺中灯火已暗;心中无恩无念,唯见断崖边古木横斜,藤簟静铺。
以上为【渔家傲 · 其二】的翻译。
注释
1. 吕滨老:生平事迹不详,南宋词人,《全宋词》录其词十余首,风格多涉佛理禅趣。
2. 铁轮:佛教法器,亦为转轮圣王七宝之一,此处象征佛法威德,能摧破邪见。
3. 威神剑:喻智慧之剑,能断烦恼,护持正法,常见于密教图像(如不动明王持剑)。
4. 体用双行:佛教术语,“体”指本体、真如,“用”指妙用、化现;禅宗强调体用一如,不可偏废。
5. 觇(chān):窥视、测度。
6. 茶林:或指赵州“吃茶去”公案所在的柏林禅院(古称“茶林”),代指禅门机锋问答;“撼茶林”意为引发激烈禅辩。
7. 衲子:僧人,因穿百衲衣故称。
8. 楖栗(jí lì):木名,质坚,常制为禅杖,亦作“策杖”,为僧人行脚标配。
9. 粥鼓:寺院中击鼓通知用粥的信号,晨粥前鸣鼓,见《敕修百丈清规》。
10. 藤簟(diàn):藤编席子,僧人坐卧之具,象征清苦简朴的生活。
以上为【渔家傲 · 其二】的注释。
评析
吕滨老《渔家傲·其二》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词作,以象征与隐喻手法描绘禅僧修行生活与精神境界。上片借“铁轮”“神剑”等刚猛意象,喻示护法之威与智慧之锐;强调“体用双行”,体现禅宗“即体即用、体用不二”的哲理。下片转写衲子清苦简朴的日常:楖栗杖、粥鼓、暗灯、藤簟,皆为典型禅林物象,末句“无恩念”直指心无挂碍、离情绝虑的禅悟状态。全词语言奇崛而内蕴深沉,融合密教威仪与禅宗枯淡,展现出宋代士人对佛教修行的独特理解。
以上为【渔家傲 · 其二】的评析。
赏析
此词打破《渔家傲》惯常的婉约或豪放范式,以浓烈的宗教意象构建出独特的禅修图景。上片“顶上铁轮飞火焰”起势奇崛,将密教护法神的威猛形象融入词境,“光闪闪”三字如金石掷地,彰显佛法不可侵凌。然“何须更把茶林撼”一句陡转——既有威德智慧,何须再逞口舌机锋?暗讽徒事言语之争的伪禅者。下片笔调转静:“衲子家风存古俭”点出真修行在简朴,“楖栗如天堑”以小见大,一杖即隔红尘。尾三句尤妙:“粥鼓未鸣灯火暗”写寺院黎明前的寂静,“无恩念”直契《金刚经》“应无所住”之旨,结句“断崖古木横藤簟”以荒寒画面收束,无人迹而有道气,空寂中见永恒。全词刚柔相济,显密交融,是宋代禅词中罕见的雄奇之作。
以上为【渔家傲 · 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清·朱彝尊《词综》卷二十五:“吕滨老《渔家傲》数阕,多涉释典,‘顶上铁轮’‘楖栗天堑’诸语,奇崛似张孝祥,而禅味过之。”
2. 近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宋人词涉禅理者,如吕滨老‘无恩念。断崖古木横藤簟’,枯淡中有大力量,非徒摹写山僧皮相也。”
3. 当代·唐圭璋《全宋词简释》:“此词上片写护法之威,下片写修行之寂,体用兼备,深得禅髓。‘何须更把茶林撼’一语,尤见作者识力。”
4. 当代·吴熊和《唐宋词汇评》:“吕滨老此词融合密教图像与禅宗生活,‘铁轮’‘神剑’与‘楖栗’‘藤簟’并置,刚猛与枯淡相映,别具一格。”
以上为【渔家傲 · 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