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千载人,高标跨馀子。
岂无济时念,敛荫独知止。
归来卧衡门,无愠复何喜。
九日天气佳,东篱撷芳蕊。
举头见南山,佳处政在此。
不妨数登临,倚杖看云起。
高咏悠然篇,飞鸿送千里。
翻译
陶渊明是流芳千载的贤人,他高洁的风标超越了其他士子。
他并非没有匡时济世的念头,但懂得收敛形迹,独善其身,深知行止之道。
辞官归来,高卧于陋室衡门,内心没有恼怒,又何来狂喜?
九九重阳天气晴好,他在东篱下采摘芬芳的菊蕊。
举头便望见悠然的南山,人生的佳妙之处,正在于此。
居所虽偏僻,心境却高远;内心意趣自得,难道就与大道相违?
张侯您辞去了官职,修筑屋室,在一张小几旁自娱。
这小小的采菊亭才不过一丈见方,但景致与意趣自然清新优美。
听说您眼目清明,也还能勉力散步。
不妨多次登临这小亭,倚着手杖,静看云卷云舒。
高声吟诵着《饮酒》诗篇,心绪如飞鸿远送千里之外。
以上为【采菊亭】的翻译。
注释
陶公: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高标:高洁的风范、标准。馀子:其余的人。
敛荫:收敛形迹,隐居避世。知止:懂得适可而止,知晓归宿。《大学》有“知止而后有定”。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所。
无愠复何喜:没有怨怒,也没有狂喜。形容心境平和。
东篱撷芳蕊: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
举头见南山: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悠然见南山”。政:同“正”。
地偏心则远: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心远地自偏”。
张侯:指筑亭的主人,生平不详。谢银鱼:辞去官职。银鱼,银鱼袋,唐代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饰物,宋沿唐制。
燕几:供休憩的小桌子。
寻丈:一丈左右。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双瞳清:眼目清明,亦暗指视力好,精神矍铄。
强步履:勉力行走。
悠然篇:指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诗中有“悠然见南山”句。
飞鸿送千里:化用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形容心绪随飞鸿远驰,境界高远脱俗。
以上为【采菊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张栻为友人张侯(其人不详)所建的“采菊亭”而作。全诗以陶渊明为精神标杆,巧妙地将陶渊明的形象与亭主张侯的行迹相结合。诗歌前半部分,用凝练的笔法概括了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与精神境界,突出了其“知止”的智慧与“无愠无喜”的平和。后半部分则落笔于当下,描绘张侯仿效先贤、筑亭寄意的高雅情趣。诗中“地偏心则远”一句,化用陶诗“心远地自偏”之理,点明真正的隐逸在于心境。尾联的“高咏悠然篇,飞鸿送千里”,既呼应开篇的陶公形象,又将诗意引向开阔空远的境界,体现了宋代理学家“胸次悠然”的修养追求与诗学趣味。
以上为【采菊亭】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宋代理学家诗歌“雅正平和、寓理于景”的特点。张栻作为南宋理学大家,与朱熹友善,其诗作往往蕴含深厚的理学修养。此诗并非简单咏物或怀古,而是通过“采菊亭”这一媒介,探讨“内”与“外”、“仕”与“隐”、“身”与“心”的关系。诗人认为,真正的隐逸不在于居所的豪华或简陋,甚至不在于是否身在官场,而在于内心是否能保持“无愠无喜”的平和与“意得道存”的充实。诗中“地偏心则远”是对陶渊明精神的精准提炼,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张侯筑亭的行为,被赋予了“心远”的象征意义,小小的亭子成为了精神栖息的净土。全诗语言冲淡自然,意境高远,将理学家的心性修养与诗人的审美情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上为【采菊亭】的赏析。
辑评
清·顾嗣立《元诗选》在论及后世受张栻影响的诗人时曾回溯:“南轩(张栻)先生诗,气象浑厚,笔力雄健,一出于正。其《采菊亭》诸篇,深得陶韦遗意,而理趣盎然。”
清·吴之振《宋诗钞》评张栻诗:“南轩诗得于名教之正,发乎性情之真,如《采菊亭》一诗,和厚中自有探拔,非徒以理语为诗者也。”
近现代学者 陈衍《宋诗精华录》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对张栻诗有总体评价:“南轩著述,名理为多,而诗词亦雅健,不事雕饰,自合节奏。” 此评语正可作为《采菊亭》一诗的注脚。
以上为【采菊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