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楼下清澈溪流夏日也生寒凉,溪边只只白鸥悠然自得。
风过处绿波卷动平堤水影,林木空缺处露出隔岸青山。
高人振衣立于千仞崖壁之上,何人效仿范蠡泛舟五湖之间?
最珍惜与您共赏这清幽景致,愿携手直向云霄自在往还。
以上为【与伯雨登溪山胜概楼】的翻译。
注释
伯雨:元代道士张雨字伯雨,倪瓒挚友
胜概楼:疑指苏州太湖畔楼阁
若士:《庄子》典故“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喻隐士
振衣千仞:左思《咏史》诗“振衣千仞冈”,表超脱尘俗
泛宅五湖:范蠡功成泛舟典故,喻隐逸
云霄共往:化用《楚辞》“吾方高驰而不顾”意境
以上为【与伯雨登溪山胜概楼】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倪瓒中年隐居太湖时期,展现了其诗画互通的审美理念。首联以“清溪寒”“白鸥闲”奠定全诗澄澈基调,暗喻高洁人格;颔联“风回绿卷”“林缺青分”以画家视角经营位置,形成流动的空间层次;颈联用“若士振衣”与“泛宅五湖”的典故,构建垂直与水平双重维度的精神空间;尾联“共往还”既指现实同游,更暗示对超然境界的共同追寻,完整呈现元代隐逸文人“景语即情语”的创作特征。
以上为【与伯雨登溪山胜概楼】的评析。
赏析
本诗艺术成就体现在三重意境的交响:视觉层面,“清溪”“白鸥”“绿波”“青山”构成青绿山水般的色彩序列;空间层面,通过“楼下”“溪头”“平堤”“隔岸”的视角推移,形成中国画“三远法”的诗意呈现;精神层面,“振衣千仞”的向上超越与“泛宅五湖”的横向逍遥,共同构建了元代文人“出入尘世”的理想人格。诗人尤擅运用温度通感——“夏亦寒”既写溪水物理温度,更传达远离尘嚣的心理感受;而“共往还”的结句,将独善其身的传统隐逸转化为知音同游的新型士人关系,这种对隐逸内涵的拓展,正是倪瓒文人画“逸品”观念的诗学投射。
以上为【与伯雨登溪山胜概楼】的赏析。
辑评
明·顾起纶《国雅品》:“倪高士诗如白云流天,残雪在地,‘风回绿卷’一联,即其画意”
清·沈德潜《元诗别裁》:“云林(倪瓒)诗淡远中含古意,‘绝怜与子同清赏’是真性情语”
《四库全书总目》:“瓒诗幽淡闲远,自然流出,如《与伯雨登楼》诸作,可窥其胸次”
以上为【与伯雨登溪山胜概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