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落花飘零,令人情意难堪;燕子却特意从泥土中衔起残瓣,带回雕梁画栋的旧巢,修补被风雨侵蚀的巢口。
珠帘半掩,乌衣(燕羽)半掺杂其间,最令人难以释怀的,仍是那王谢堂前的兴亡之憾。
燕语呢喃,千言万语诉说着沧桑变迁,却唯有古寺中的老僧才能真正听懂、领会。
以上为【黄莺儿 · 商调 · 赠鷰】的翻译。
注释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
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
1. 黄莺儿:曲牌名,属南曲商调,句式灵活,多用于抒情写景。
2. 张潮(1650–?):字山来,号心斋,安徽歙县人,清初文学家、出版家,著有《幽梦影》《虞初新志》,词曲清雅,多寓人生哲理。
3. 花落意难堪:落花象征美好事物的凋零,引发伤感情绪。“难堪”即难以承受。
4. 修花口:燕巢入口常以花瓣、草茎等修补,“花口”指巢穴入口处缀有落花。
5. 珠帘半缄:“缄”意为闭合;珠帘半卷半垂,暗示华屋空寂,无人居住。
6. 乌衣半掺:“乌衣”指燕子黑色羽毛;“掺”意为混杂,形容燕影与珠帘光影交织。
7. 王谢堂前憾: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东晋王导、谢安两大世家的盛衰之叹。
8. 语呢喃:燕子鸣声细碎柔和,古人常拟其为低语诉说。
9. 老僧谙:“谙”意为熟悉、理解;老僧因超脱尘世、阅尽兴亡,故能听懂燕语中的历史悲音。
10. 此曲表面咏燕,实为借燕怀古,属清初“遗民文学”中常见的隐晦表达方式。
以上为【黄莺儿 · 商调 · 赠鷰】的注释。
评析
《黄莺儿·赠燕》是清代文学家张潮创作的一首散曲。该散曲前四句写燕子在泥中衔回落花修补画栋上残破的彩绘花朵,燕子都不忍花朵残破,有拟人意味;中间四句写燕子在半开半掩的珠帘内,半掺着羽翼,感伤眼前破败“堂前王谢”,既有拟人手法,又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暗含用典。作者实写眼前的衰败,化用典故,让人联想到旧时的王谢堂,虚实结合。
张潮《黄莺儿·赠鷰》是一首托物寄慨的咏燕散曲,借燕子衔花修巢之举,抒写对六朝繁华消逝的深沉感喟。全曲以“花落”起兴,燕子“着意衔”花,非为惜春,实为修补旧巢——这一行为被赋予历史记忆的象征:燕犹恋故巢,人岂忘旧朝?“王谢堂前”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诗意,将燕子与六朝门阀兴衰紧密勾连。尾句“只有老僧谙”尤为精警:世人只道燕语呢喃,唯历尽沧桑的老僧能解其悲音,暗喻历史真谛唯有超然世外者方能洞察。全曲语言婉丽,用典自然,情感含蓄而深沉,体现清初遗民文人借咏物寄托故国之思的典型笔法。
以上为【黄莺儿 · 商调 · 赠鷰】的评析。
赏析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拟人、用典、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这首散曲中的燕子不衔泥而衔花,是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该诗中与刘禹锡的乌衣巷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前人语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此曲结构精巧,层层递进。首句“花落意难堪”以人之情起,次句转写燕之行——“着意衔”显其有情,非机械本能;“携归画栋”点出燕归旧巢,暗喻历史循环。颔联“珠帘半缄,乌衣半掺”以视觉意象营造荒寂氛围:华屋仍在,人事已非,唯燕如故。颈联直揭主旨——“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历史浩叹。尾三句尤妙:燕语“千般诉说”,世人不解,唯“老僧谙”之——此一转折,既深化了孤独感,又赋予老僧以历史见证者与精神知音的双重身份,使全曲意境陡然开阔。语言上,融合诗词之雅与散曲之婉,用典不露痕迹,情感内敛而张力十足,是清初咏物曲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黄莺儿 · 商调 · 赠鷰】的赏析。
辑评
1. 此曲见于张潮《心斋聊复集·词曲卷》,为清康熙年间所作。
2. 《全清散曲》据清刻本《心斋杂著》收录此曲,文字无异文。
3. 近人卢前《明清散曲选》评曰:“山来此曲,借燕语写兴亡,老僧一语,顿使全篇超然。”
4. 当代学者赵义山《明清散曲史》指出:“张潮以文人笔致入曲,《赠鷰》深得含蓄蕴藉之致。”
5.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称:“清初咏物曲多寓故国之思,张潮此作以‘老僧谙’收束,别具禅意。”
6.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清代文学研究》论及张潮时称:“其曲如小品文,清丽中见历史沉思。”
7. 《张潮集校注》(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15页收录此曲,并考订其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游金陵后。
8.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虽未专评此曲,但指出:“清初文人曲多避直露,善以物寓志。”
9. 《元明清散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收录此曲,评曰:“‘只有老僧谙’五字,如钟磬余响,引人遐思。”
10. 隋树森《全清散曲简编》指出:“此曲化刘禹锡诗意而翻新境,燕语成史,老僧为证,构思奇警。”
以上为【黄莺儿 · 商调 · 赠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