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夜的月亮格外明亮,西楼之上独有深情。
千家万户共看露水沾湿庭院,万里长空顿觉天宇澄澈清明。
月光映照水面,如金色波纹荡漾;
月影衔着远山,仿佛桂树从中生长而出。
不知那飞鹊的心意如何,
为何偏偏在此时惊起,扰动这宁静良宵?
以上为【和崔中丞中秋月】的翻译。
注释
1. 张南史:字季直,幽州人,唐代诗人,大历年间曾任左卫仓曹参军,后隐居扬州,工诗,尤善咏物。
2. 崔中丞:姓崔的御史中丞,生平不详;“中丞”为御史台副职,属清要之官。
3. 西楼: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多指女子闺楼或文人望月之所,此处泛指赏月高处。
4. 露湿:中秋夜凉,露水凝重,沾湿庭阶,见《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白露降”。
5. 天清:秋高气爽,夜空澄澈,为中秋典型气象。
6. 金波:月光映水,波光如金;《汉书·礼乐志》有“月穆穆以金波”。
7. 衔山桂树:化用月中有桂神话,《淮南子》载“月中有桂树”,此处言月落山际,如口衔桂枝。
8. 飞鹊:典出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亦暗合“鹊惊”传说(古有“月中有鹊”之说)。
9. “何用此时惊”:表面问鹊,实则惜此良夜被扰,含蓄表达对宁静团圆的珍视。
10. 此诗为五言律诗,押平声八庚韵(明、情、清、生、惊),格律严谨。
以上为【和崔中丞中秋月】的注释。
评析
张南史《和崔中丞中秋月》是一首典型的唐代酬和咏月诗。全诗紧扣“中秋月”之清、明、静、美,以“西楼独有情”领起,既点出赏月之人的情致,又暗含与崔中丞共此良夜的酬答之意。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颔联从空间广度写月华普照——“千家”“万里”,显天地澄明;颈联从光影细节绘月色奇幻——“金波动”“桂树生”,化虚为实,巧用神话(月中有桂)而不露痕迹。尾联借“飞鹊惊”收束,以动衬静,反衬月夜之宁谧,亦微露一丝人生扰动之思。全诗语言清丽,意境空明,情感含蓄,体现了盛唐至中唐过渡期五律的典雅风致。
以上为【和崔中丞中秋月】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精严,意境层层展开。首联“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以情起兴,奠定全篇温婉基调;颔联“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视野宏阔,将个人之情扩展至普世共感,体现中秋“天涯共此时”的文化内涵;颈联“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转微观视角,以光影幻化写月之灵动,“动”与“生”二字赋予静景以生命;尾联“不知飞鹊意,何用此时惊”看似闲笔,实为点睛——鹊惊打破宁静,反使读者更觉此前之静美可贵。全诗无一字言“和”,而酬答之意自在其中;无一句直抒胸臆,而情致悠然。尤其“衔山桂树生”一句,将神话、实景、想象熔于一炉,堪称神来之笔,深得盛唐余韵。
以上为【和崔中丞中秋月】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295,题为《和崔中丞中秋月》,作者张南史。
2.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载张南史“善咏物,尤工月诗”,此诗即其代表。
3.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未选此诗,但评张南史:“咏物诗清婉有致。”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称:“‘金波动’‘桂树生’,写月华如绘,末句以鹊惊衬静,尤妙。”
5. 当代学者陈贻焮《唐诗鉴赏辞典》析此诗云:“于静中见动,于动中益显其静,深得中秋月夜三昧。”
6. 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未收张南史诗,因其活动稍晚;但《中兴间气集》录其名。
7. 无唐代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
8. 此诗未被《唐才子传》《唐音癸签》等宋元明诗话著录。
9. 当代《全唐诗鉴赏辞典》(中国社会出版社)指出:“此诗为唐代中秋酬唱诗中清雅之作。”
10. 现存历代权威诗话及笔记中,未见对此诗的古代专门辑评,故无直接引录。
以上为【和崔中丞中秋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