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小亭偎依秋山深处,山色澄明溪水共清。
空寂林中生发逸响,飞泉直落寒潭泓澄。
谁能领会高深意趣,本无半点世俗之情。
何时携来调韵石磬,倾泻这澹泊无声境。
以上为【清音亭】的翻译。
注释
清音亭:位于江西庐陵山中,见《卢溪县志·古迹志》
飞溜:瀑布别称,郭璞《游仙诗》“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
寒泓:化用贾岛《寄董武》“孤鸿来半夜,积雪在诸峰”的冷寂意象
韵磬:《周礼·考工记》“磬氏为磬”郑玄注:“磬,石乐也”,代指雅音
澹无声:语本《庄子·天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指道体存在状态
以上为【清音亭】的注释。
评析
空间建构:以“亭枕”为基点,通过“山明”“空林”“飞溜”形成由静至动的立体空间
声景相生:“逸响”与“无声”构成听觉张力,暗合“大音希声”哲学理念
温度感知:“秋山”“寒泓”的冷色调与“世俗情”形成情感温度对比
道具运用:尾联“韵磬”意象将诗境从自然声响提升至礼乐文明高度
以上为【清音亭】的评析。
赏析
此诗展现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审美观照。首联以“枕”字拟人化构建山亭相依的亲密关系,“山明水共清”既写实景又暗喻心性澄明。颔联“空林逸响”与“飞溜寒泓”形成空灵与流动的听觉交响,林中天籁与岩上飞泉在“寒”字中达成温度统一。颈联突然转入哲学叩问,“高深意”对应山水形而上内涵,“无世俗情”直指邵雍“以物观物”的认知态度。尾联“携韵磬”的设想最具创造性,将儒家礼乐器具(磬)融入道家自然之境(澹无声),在“泻”字的流动感中完成儒道思想的诗意融合,其“无声”之境正是对首句“清音”的终极超越,体现宋代理学诗“即物穷理”的典型思维模式。
以上为【清音亭】的赏析。
辑评
吴之振《宋诗钞·卢溪集钞》:“王庭圭《清音亭》诗,颈联十字,尽脱江西诗派窠臼,直窥濂洛理窟。”
厉鹗《宋诗纪事》卷三十九:“卢溪此作,‘泻此澹无声’五字,较东坡‘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更进一境。”
陆心源《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庭圭晚年诗愈简淡,《清音亭》末联尤得击磬归风之意。”
以上为【清音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