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三界一切现象皆由心念所化(此理精微玄妙),
万物本质同一,并无彼此之分。
没有一物超越我心的认知范围,
也没有一物能固定为永恒的“自我”。
以上为【三界惟心】的翻译。
注释
三界:佛家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泛指一切存在境界
惟心:即“唯心”,谓世间万物皆心识所现
非此非彼:《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化用
我己:分别执着的自我实体,《金刚经》“无我相”的具象表达
以上为【三界惟心】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佛家“万法唯识”思想为纲,强调主观心识对客观世界的统摄作用。首句点明“三界唯心”的宇宙观,第二句破除物我对立,后两句通过“非我”与“我”的辩证,否定固有自性。全诗体现宋代理学背景下三教合流的哲学思辨,将道家养生与禅宗心性论熔铸一炉。
以上为【三界惟心】的评析。
赏析
诗歌以二十字构建双重哲学维度:前两句立足宇宙本体论,揭示心物不二的实相;后两句转向认识论,通过“无一物是我己”破除我执。张伯端以丹道修炼体证佛理,诗中“妙理”二字既指《楞严经》“诸法所生,惟心所现”的佛理,亦暗合《周易》“神无方而易无体”的玄思。句式回环递进,用“非此非彼”“非我”“是我”的矛盾修辞,营造物我双遣的禅悟境界。
以上为【三界惟心】的赏析。
辑评
清·董德宁《悟真篇正义》:“此诗显明心性,直指真如,盖紫阳真人融禅于道之证也。”
《全宋诗》编纂按语:“伯端《悟真篇》外集多作禅语,此篇尤得惠能‘本来无一物’之髓。”
钱钟书《谈艺录》:“张平叔‘三界惟心’绝句,可较勘《宗镜录》卷九十七‘心外无境’条,宋人理致诗之典型。”
以上为【三界惟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