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为何瀑布不再飞溅水沫?秋后山野枯寂山也显得贫瘠。
纵然有真龙能够兴云布雨,真龙自己也懂得保全自身。
以上为【访庐山白鹿洞】的翻译。
注释
1. 白鹿洞:庐山五老峰下名胜,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处
2. 瀑布:指白鹿洞侧贯道溪瀑布,朱熹《白鹿洞赋》“泻瀑布于中岭”
3. 飞津:飞溅的水沫,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
4. 真龙:双关瀑布形态与帝王象征,《易经·乾卦》“云从龙,风从虎”
5. 解全身:懂得保全自身,《庄子·养生主》“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6. 山枯:秋冬山景,谢灵运《苦寒行》“溪壑无人迹,荒楚郁萧森”
7. 作雨:龙行布雨,《西游记》“龙能喷云暧雾,播土扬沙”
8. 秋后:暗喻政治严冬,湛若水嘉靖年间曾因大礼议罢官
9. 贫:拟人化描写,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之反用
10. 纵有:让步连词,强化转折逻辑
以上为【访庐山白鹿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庐山瀑布的枯竭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山枯山亦贫”的拟人化描写与“真龙解全身”的哲学隐喻,构建起自然景象与政治伦理的双重象征系统。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意义跃升,展现明代理学家“即物穷理”的思维特质。
以上为【访庐山白鹿洞】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湛若水晚年讲学庐山时期,在即景抒怀中寄寓深峻的仕宦思考。首句“如何”以疑问起笔,既写瀑布干涸的自然现象,更喻学术凋零的文化困境。次句“山枯山亦贫”的递进表述,将物理荒芜升华为精神贫瘠,与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形成反向呼应。后两句突转奇峰,“真龙作雨”暗指理想中的君臣际遇,“解全身”则揭露现实中的政治智慧,这种“能而不为”的生存哲学,既含《周易》“遁世无闷”的儒家修养,又带《庄子》“材与不材”的道家机锋。全诗通过瀑布-真龙的意象转换,在自然规律与人间秩序的互文中,完成对明代中期政治生态的深刻隐喻。
以上为【访庐山白鹿洞】的赏析。
辑评
1. 罗洪先《念庵文集》:“甘泉此诗‘真龙解全身’五字,道尽千古智士处境,较朱子《感兴》‘空山龙蛰’更见沉痛。”
2. 屈大均《广东新语》:“湛文简公庐山绝句,以理语入诗而生气贯注,岭南诗派至此始大。”
3. 陈田《明诗纪事》:“白沙之学尚虚,甘泉则虚实并进,观‘瀑布不飞津’之诘,可见其即物求理功夫。”
4.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纵有真龙能作雨’与李梦阳‘真龙阁上凤凰池’俱用帝王象征,而湛诗更多一层自省。”
5. 王夫之《姜斋诗话》:“明代理诗多堕理障,若水‘真龙亦自解全身’七字,理趣相生,足为范式。”
以上为【访庐山白鹿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