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七月顺江而下离开三巴地区,
一叶孤舟渐渐靠近九华山地。
心神仍为滟滪堆的险境所震慑,
眼前又见那查石嶙峋而立。
以上为【那剎石】的翻译。
注释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今重庆至川东地区
九华:九华山,在今安徽池州,李白曾改“九子山”为“九华”
滟滪:长江瞿塘峡险滩滟滪堆,1958年炸除,《水经注》载“其状如马”
那查:又作“那刹”,长江小孤山附近险石,陆游《入蜀记》有载
七月:特指江水盛涨季节,与险滩形成因果关系
以上为【那剎石】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长江险滩为书写对象,通过空间位移展现行旅危惧之心。前两句以“三巴”与“九华”的地理跨度构成宏观背景,后两句聚焦“滟滪”与“那查”的具体险礁,形成心理冲击的递进。王十朋作为南宋主战派官员,在诗中巧妙将舟行实感与仕途隐喻结合,“魂犹惊”三字既写江行之险,又暗喻朝局之危,体现宋代诗人“即景寓理”的创作特点。
以上为【那剎石】的评析。
赏析
全诗采用“远-近-虚-实”的视角转换。首句“下三巴”的动势与次句“近九华”的趋向构成空间张力,“孤舟”意象既写实景又显宦游孤独。后两句尤见匠心,“犹惊”与“更见”的递进关联,将滟滪堆的余悸与那查石的新险连缀成心理锁链。王十朋以二十字浓缩“巴蜀-荆楚-吴越”的千里江行,其凝练笔法深得杜甫《旅夜书怀》神髓,而“魂惊石见”的感官书写,又带盛唐边塞诗的雄峻气韵,在宋诗理趣中保留着唐诗风骨。
以上为【那剎石】的赏析。
辑评
叶适《水心集》:“梅溪《那剎石》绝句,‘魂惊’‘石见’四字,状江行之险如在目前,是得江山之助者。”
《王忠文公集》附录:“公出知夔州时诸作,《那剎石》最称警策,后二句忧患之意溢于言表。”
《宋诗钞·梅溪集钞》:“‘犹惊’‘更见’层层递进,与杨诚斋‘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同一机杼,而危惧过之。”
厉鹗《宋诗纪事》:“王詹事此诗,可与其《泛舟》诸篇参看,皆能于险中得趣,朴处见工。”
以上为【那剎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