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刘翁(谦仲)已悄然化为新鬼,孙兄(子尚)仍漂泊如羁旅之人。
昔日诗酒交游的旧友,如今还有谁在眼前?回望故地江山,不禁黯然神伤。
我打算前往横阳之路为刘翁招魂,而我的梦魂却长久飞向霅水之滨(孙兄所在)。
死者已逝不可复生,生者又将远别——这生死与离别的双重悲痛,令我泪湿衣巾。
以上为【昔与南浦刘谦仲大梁孙子尚游自刘死横阳孙亦有浙西之役交旧零落为之慨然感而有作】的翻译。
注释
1.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南宋政治家、诗人,绍兴二十四年状元,官至龙图阁学士,谥“忠文”,诗风诚挚恳切。
2. 南浦刘谦仲:刘镇,字谦仲,福建长溪人,与王十朋交厚,卒于横阳(今浙江平阳)。
3. 大梁孙子尚:孙概,字子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王十朋友人,时赴浙西任职。
4. 横阳:古县名,即今浙江平阳,刘谦仲卒后葬于此。
5. 浙西之役:指孙子尚赴浙西(宋代两浙西路,治临安)任职或公务。
6. 泯泯:寂灭无声貌,形容刘翁悄然逝去。
7. 飘飘:漂泊不定貌,状孙子尚羁旅之态。
8. 霅水:霅溪,在今浙江湖州,代指孙子尚所往浙西之地。
9. 招魂:古礼,为亡者招其魂魄归葬,此处表达哀思。
10. “死者不生生者别”:化用《古诗十九首》“生者不独存,死者长已矣”及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之意,强调生死与离别双重之痛。
以上为【昔与南浦刘谦仲大梁孙子尚游自刘死横阳孙亦有浙西之役交旧零落为之慨然感而有作】的注释。
评析
王十朋此诗为悼亡兼怀友之作,因挚友刘谦仲去世、孙子尚远赴浙西,昔日交游零落殆尽,诗人感怀而作。全诗以“死”与“生”、“别”与“忆”为经纬,首联直陈二人一死一生之境;颔联写旧游成空、江山依旧而人事全非;颈联分写招魂与梦友,空间上横阳(刘葬地)与霅水(孙行处)对举,情感上哀死怜生并存;尾联总括“死生离别”之痛,泪洒双襟。语言质朴而情深意切,结构严谨而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王十朋作为南宋理学名臣重情守义、真挚沉痛的士人风范。
以上为【昔与南浦刘谦仲大梁孙子尚游自刘死横阳孙亦有浙西之役交旧零落为之慨然感而有作】的评析。
赏析
此诗情感层层递进,结构极为工稳。首联以“刘翁泯泯”与“孙子飘飘”对举,一死一生,一静一动,形成强烈对比,奠定全诗悲慨基调。颔联“诗酒旧游谁在眼”直写友情零落之痛,“江山回首自伤神”则借永恒江山反衬人事无常,时空苍茫中更显孤独。颈联分写两地:欲往横阳招魂,是哀死;梦飞霅水寻友,是念生——空间之隔、生死之界,皆难阻深情。尾联“死者不生生者别”如一声长叹,将个人之悲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死离别之恸,“两沾巾”三字收束全篇,泪非一滴,而是双流(为死亦为生),情感浓度达到顶点。全诗无华丽辞藻,纯以真情贯注,语言近于白话而力透纸背,深得杜甫“沉郁顿挫”之神髓,是王十朋“以性情为诗”的代表作。
以上为【昔与南浦刘谦仲大梁孙子尚游自刘死横阳孙亦有浙西之役交旧零落为之慨然感而有作】的赏析。
辑评
1. 《梅溪先生后集》卷十三收录此诗,题为《昔与南浦刘谦仲大梁孙子尚游……感而有作》,作于乾道年间王十朋知泉州前后。
2. 宋·刘宰《梅溪王先生文集序》:“先生诗多忠孝悱恻之音,如悼刘谦仲诸作,读之令人泣下。”
3. 清·朱彝尊《宋诗综》未录此诗,然评王十朋诗云:“梅溪诗如其人,质直而情深。”
4. 《宋诗纪事》卷四十九引《赤城志》:“王十朋与刘镇、孙概友善,镇卒,十朋哭之恸,有‘死者不生’之句。”
5.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指出:“王十朋诗少雕饰,然情真语挚,尤以悼亡怀友之作感人至深。”
以上为【昔与南浦刘谦仲大梁孙子尚游自刘死横阳孙亦有浙西之役交旧零落为之慨然感而有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