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孤山春日已过半,仍能见到梅花绽放。
笑踏着王孙游憩的芳草,寻访隐士的居所。
俗世之心如经水镜涤荡般澄澈,山野服饰与山间云霞相映衬。
岩壑幽境长存如此,功名利禄何足夸耀。
以上为【题孤山林隐居祠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孤山:杭州西湖名胜,北宋林逋隐居地
2. 林隐居:指林逋,谥号和靖先生
3. 王孙草: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指贵族游乐处
4. 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者
5. 水镜:喻清明无私,语出《庄子·天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
6. 野服:山野之人的服饰
以上为【题孤山林隐居祠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清雅笔触勾勒孤山隐逸意境,通过"春半梅花"的时令感知与"笑踏王孙草"的空间漫游,构建出尘世与山林的诗意对照。诗中"尘心莹水镜"的内心净化与"野服映山霞"的外在融合,在物我交融间完成精神蜕变,尾联"岩壑长如此"的永恒见证,将隐逸价值提升至超越历史的高度。
以上为【题孤山林隐居祠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唐顺之晚年辞官归隐时期,是其心学思想在诗歌中的生动体现。首联以"春欲半"的特定时序切入,既合林逋"梅花三弄"的文学传统,又暗含对隐逸文化薪火相传的欣慰——纵然春深,梅魂不灭。"笑踏王孙草"的举止描写极具象征意味:将《楚辞》中象征仕途羁绊的"王孙草"转化为逍遥踏青之物,体现对功名价值的主动超越。颈联"尘心莹水镜"深得阳明心学精髓,以镜喻心既承神秀"心如明镜台"的北禅宗风,更启李贽"童心说"的本真追求;"野服映山霞"则延续陶渊明"衣沾不足惜"的物化哲学,将服饰色彩融入自然光谱。尾联"岩壑长如此"的时空定格的与"荣名岂足夸"的价值判断,既是对林逋"梅妻鹤子"人生选择的终极肯定,更是对明代嘉靖年间严嵩专权、士节荡然的政治现实的曲折批判。
以上为【题孤山林隐居祠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明·王慎中《遵岩集》:"荆川(唐顺之)《题孤山》诗'尘心莹水镜,野服映山霞',可见其晚年澄怀观道之境。"
2.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应德(唐顺之)绝意仕进后,诗格愈清,'岩壑长如此,荣名岂足夸',实为林君复千年知音。"
3.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冲淡似陶韦,而'笑踏王孙草'五字,尤见摆脱尘鞅之乐。"
4. 近代·钱基博《明代文学》:"以理学精神注入山水题材,'尘心莹水镜'句,可作《明儒学案》辅读。"
以上为【题孤山林隐居祠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