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登临岘山,感怀晋代名臣羊祜;
古碑已残破零落,唯有山间春色依旧。
松林间残留的露珠频频滴落,
那声音、那情态,酷似当年在此堕泪凭吊的人们。
以上为【咏史诗岘山】的翻译。
注释
1. 胡曾(约830–?):邵阳(今属湖南)人,晚唐诗人,以《咏史诗》一百五十首闻名,多咏历史人物与事件,语言通俗,重在讽喻。
2. 岘山:位于今湖北襄阳南,因西晋名将羊祜常登此山而著名。羊祜镇守襄阳时仁政爱民,死后百姓于岘山立碑纪念,见碑者莫不流泪,杜预称其为“堕泪碑”。
3. 晋臣:指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西晋开国功臣,都督荆州诸军事,深得民心。
4. 古碑零落:指羊祜堕泪碑历经风雨,已残破散落。
5. 松间残露:松林中夜间凝结、清晨未干的露水。
6. 频频滴:露珠不断滴落,暗示时间流逝与哀思绵长。
7. 堕泪人:典出《晋书·羊祜传》,羊祜卒后,“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8. “酷似当时堕泪人”:松露滴落如泪,仿佛当年凭吊者仍在哭泣,物我交融,古今同悲。
9. 此诗为胡曾《咏史诗》组诗之一,专咏岘山与羊祜事迹。
10. 胡曾咏史诗多用于童蒙教育,故语言浅显,但此首意境较深,属其佳作。
以上为【咏史诗岘山】的注释。
评析
胡曾《咏史诗·岘山》是一首典型的怀古咏史诗,借登临岘山追思西晋名将羊祜之德政与身后哀荣,抒发历史兴亡、遗迹凋零之感。诗人以“晓日登临”起兴,营造肃穆氛围;“古碑零落”点出时间无情;末两句以松露滴落拟人化为“堕泪”,巧妙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融合,使无形之哀思具象可感。全诗语言简淡,意境苍凉,仅二十八字即完成由景入情、由今溯古的转换,体现了唐代咏史诗“以小见大、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咏史诗岘山】的评析。
赏析
《咏史诗·岘山》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厚重的历史感怀。首句“晓日登临感晋臣”点明时间、动作与对象——晨光中登高怀古,情感基调庄重而感伤。次句“古碑零落岘山春”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人事代谢、碑石残毁,一边是自然永恒、春意盎然,历史之短暂与天地之长久跃然纸上。后两句尤为精妙:诗人不直写自己流泪,而借“松间残露频频滴”这一自然景象,将其拟作“堕泪人”之泪,既延续了“堕泪碑”的典故,又使哀思超越个体,化为天地共情。露滴本无声,却因人心有泪而“酷似”人泣,此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全诗无一字议论,却通过意象叠加与典故活用,传达出对德政的追慕、对时间无情的喟叹,以及对历史记忆如何被自然承接的哲思,堪称晚唐咏史诗中“言近旨远”的典范。
以上为【咏史诗岘山】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七收录胡曾《咏史诗》一百五十首,《岘山》为其一。
2.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胡曾《咏史诗》,皆题古迹,述往事,以便科举之用,然亦有警策者。”
3.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四:“胡曾诗虽浅近,然《岘山》‘松间残露’之句,亦能动人。”
4.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未收此诗,但评胡曾诗云:“便于记诵,故童蒙多习之。”
5. 近人陈尚君《全唐诗补编》考订:“胡曾《咏史诗》在五代至宋广为流传,敦煌写本中亦见抄录,《岘山》一首尤重羊祜德政之遗泽。”
以上为【咏史诗岘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