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驱马出东城郊外,松林中望见高高坟茔。
据说乃是公侯安葬之地,华表矗立直插层层云霭。
岁月已然流逝久远,腐朽碑石遍生荆棘灌木。
虺蛇或许在墓内蛰伏,狐狸白昼公然蹲踞。
生者在其上欢歌,死者岂能再度听闻。
感此情景长声叹息,浮生如同狂风中的尘埃。
唯有勉力修养美德,纵历千载消逝仍似长存。
以上为【拟古十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拟古:模仿古诗风格创作
2. 东郭:城东外郊
3. 华表:古代宫殿、陵墓前标志性石柱
4. 荆榛:荆棘灌木,喻荒芜
5. 虺蛇:毒蛇与长蛇,泛指蛇类
6. 飙尘:狂风中扬尘,喻人生短暂
7. 令德:美德,《诗经·湛露》"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以上为【拟古十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冷峻笔触解构功名虚幻,通过"松林高坟"的肃穆起兴与"虺蛇狐狸"的荒诞现实,构建出生死两界的尖锐对话。诗中"华表干云"的昔日荣光与"朽石荆榛"的当下破败形成强烈反差,尾联"勖令德"的价值转向,在虚无中确立精神不朽的支点,体现明初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重构。
以上为【拟古十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明初梁寅隐居石门山时期,是其《拟古十二首》中最具哲学深度的作品。开篇以"驱马出郭"的游观视角切入,延续《古诗十九首"出郭门直视"的死亡凝视传统,但"松林高坟"的意象组合,将汉代孤坟拓展为群体墓葬景观,暗合明代功臣勋贵集中葬制的历史事实。"华表干云"的纵向空间与"岁月已远"的横向时间构成坐标轴,使诗意在时空维度同步展开。中段"虺蛇内蛰"与"狐狸昼蹲"的恐怖图景,既是对《庄子·至乐"骷髅见梦"的文学呼应,更是对洪武年间政治生态的隐晦喻指——胡惟庸案后众多功臣坟墓的确沦为狐蛇巢穴。"生者歌其上"的漠然与"死者宁复闻"的诘问,揭示出历史记忆的断裂性,较之鲍照"边地多悲风"更显存在主义色彩。末四句突然转入积极建构,"浮生若飙尘"的幻灭感经"勖令德"的伦理坚持获得超越,这种将道家齐物观与儒家立德传统相融合的思维方式,正是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特有的精神突围路径。
以上为【拟古十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梁孟敬《拟古》'云是公侯葬'篇,得汉魏遗响,'虺蛇或内蛰'二语,可作《山鬼》注脚。"
2. 清·朱彝尊《明诗综》:"石门山人诗多冲淡,此作'惟当勖令德,千载逝犹存',犹见其受宋濂理学熏染之迹。"
3. 清·陈田《明诗纪事》:"在元明之际拟古诸家中,梁寅独能'感此长太息,浮生若飙尘',视刘基《薤露歌》别具冷眼。"
4.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通过墓葬意象完成对功名的解构,'生者歌其上'的荒诞感,已开《红楼梦》'好了歌'先声。"
以上为【拟古十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