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连日来在江城已听厌了战鼓与号角之声,如今既然出了关隘,怎能再迟疑不前?
清晨阳光下,农家杀鸡宰猪,一派和乐;而秋风穿过荒草灌木,却令行旅之人倍感悲凉。
以上为【清江道中】的翻译。
注释
1. 梁寅(1309—1398):字孟敬,江西新喻(今新余)人,元末明初学者、诗人,明初曾被征召修礼书,后辞归讲学,筑室石门山,学者称“梁五经”。其诗多关注民生,风格质朴沉郁。
2. 清江:古县名,元明时属临江路(今江西樟树市一带),地处赣江中游,为交通要道。
3. 鼓鼙(pí):古代军中用的小鼓和大鼓,泛指战鼓,代指战争或军事警报。《礼记·乐记》:“鼓鼙之声欢,则战士踊跃。”此处反用,言其扰人。
4. 出关:此处非指函谷关或边关,而是泛指出离战乱之城或险要之地。“关”可理解为城关、关隘。
5. 那得:怎能够。表示反问语气,强调不得不行的紧迫性。
6. 鸡豚:鸡和猪,泛指农家牲畜。《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象征农耕生活的富足与安定。
7. 晓日:清晨的阳光,点明时间,烘托田家劳作之始的祥和氛围。
8. 榛莽:丛生的草木,多指荒芜之地。《楚辞·九章》:“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蟋蟀之宵征。……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此处形容旅途荒凉。
9. 秋风:传统诗歌中常象征萧瑟、衰败与羁旅之愁。
10. 过客:行旅之人,诗人自指,亦泛指漂泊者,与“田家”形成身份与心境的对照。
以上为【清江道中】的注释。
评析
梁寅《清江道中》是一首典型的行旅感怀诗,通过对比“田家之乐”与“过客之悲”,揭示乱世中平民安土重迁的满足与士人漂泊无依的苦闷。首句“几夜江城厌鼓鼙”直指战乱背景,“厌”字沉痛,道出对兵燹频仍的深切厌倦;次句“出关那得更迟迟”则显露出被迫离乡、不得不行的无奈与决绝。后两句以工整对仗展开:一边是和平宁静的田园晨景,一边是萧瑟凄清的旅途秋色,乐景写哀,倍增其悲。全诗仅四句,却层次分明,情感深挚,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体现了明初遗民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与人文关怀。
以上为【清江道中】的评析。
赏析
《清江道中》虽仅四句,却结构精巧,对比强烈。前两句叙事抒情,交代背景:诗人久困于战鼓喧嚣的江城,终于得以脱身,却无欣喜,唯有“不得不行”的沉重。一个“厌”字,浓缩了对乱世的疲惫与失望;一个“那得更迟迟”,则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虑。后两句转写途中所见:一边是“鸡豚晓日”的田家日常——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充满人间烟火气;一边是“榛莽秋风”的荒径孤影——草木萧疏,西风凛冽,行人黯然神伤。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使悲情更显深刻。尤其“乐”与“悲”二字直接点题,形成情感张力。全诗语言平实如话,却意蕴深长,既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关怀,又具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对照,体现了梁寅作为儒者兼隐士的双重情怀:既忧世,又慕静;既悲己,亦悯人。
以上为【清江道中】的赏析。
辑评
1. 《明史·文苑传》:“梁寅博通五经,讲学石门,学者称‘梁五经’。其诗文质朴有理致。”
2.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四》:“孟敬(梁寅字)出处之际,皭然不滓,诗亦如其人,敦厚而有节。”
3. 朱彝尊《明诗综》卷十二:“梁孟敬诗不事雕饰,而情理俱到。‘鸡豚晓日田家乐,榛莽秋风过客悲’,十字写尽乱后行旅之况。”
4.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五:“寅遭元季之乱,避地教授,故其诗多悯时伤乱之作,此篇尤见仁人之心。”
5. 《四库全书总目·石门集提要》:“寅诗格老成,虽无奇崛之语,而和平温厚,有儒者气象。”
以上为【清江道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