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们这个偏僻小城出了个刘邦(刘季),谁还会去计较区区张良、李斯之辈?
项羽(重瞳)的遗迹早已湮没在尘埃之中,如今只剩黄楼矗立在泗水边。
如今的太守(指范淳甫)年老且境遇清寒,但仍有侠义之气,未曾完全被书生酸腐之气所掩盖。
你仍胜过当年困于白门、穷途末路的吕布,他最终还想骑着战马投靠曹操。
以上为【答范淳甫】的翻译。
注释
1. 吾州下邑:指徐州所属的属县。苏轼曾任徐州知州,故称“吾州”。
2. 刘季:即汉高祖刘邦,字季,沛县人,沛县属徐州,故言“吾州”出刘季。
3. 谁数区区张与李:有谁能记得那些平庸之辈的张、李?此处“张与李”或泛指一般人物,亦可能暗指张良、李斯,但强调其不如刘邦伟大。
4. 重瞳:指项羽。《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目重瞳子”,古人以为异相。
5. 黄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建,用于镇治水患,位于泗水之滨,象征其政绩与精神寄托。
6. 太守:指范淳甫,时任某地太守,年老位卑。
7. 老且寒:年事已高而境遇清寒。
8. 侠气不洗儒生酸:虽为儒生,却未尽失豪侠之气。
9. 白门穷吕布:吕布被擒于下邳白门楼,穷途末路,向曹操求饶。
10. 欲将鞍马事曹瞒:指吕布虽败,仍想继续效力曹操。曹瞒即曹操,小名阿瞒。
以上为【答范淳甫】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友人范淳甫的酬答之作,借历史人物抒发对现实处境的感慨,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慰勉,也暗含了自身仕途失意的共鸣。诗中以刘邦、项羽、张良、李斯、吕布、曹操等历史人物为对照,凸显出即使身处下邑寒微之地,亦可怀抱豪情与气节。苏轼通过对比手法,既肯定了范淳甫虽位卑年老却不失侠气的品格,又隐含对时局与人生际遇的深沉感叹。全诗语言简练,用典精当,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而又不失旷达的特点。
以上为【答范淳甫】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咏史抒怀为主调,起笔便气势不凡,借刘邦出身于“下邑”而终成帝业,反衬出地域卑微不可限人成就,以此激励范淳甫不必因官卑年老而自轻。次句以项羽遗迹湮灭、唯余黄楼尚存,既表达历史沧桑之感,又巧妙引入自身在徐州的政绩象征——黄楼,寓己身经历于其中,含蓄而深情。后两句转写范淳甫现状,称其虽“老且寒”,然“侠气”犹存,未被儒生酸腐之气所掩,实为高度赞许。结尾以吕布穷途依附曹操作比,反言“而今太守”犹胜于此,进一步凸显其人格独立与气节可嘉。全诗用典密集而自然,情感层层递进,既有历史纵深,又有现实关怀,充分展现苏轼“以议论入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同时不失诗意之美。
以上为【答范淳甫】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借古讽今,语带风骨,于慰友中见己志。”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前二句雄阔,后二句沉痛,东坡晚岁诗多此类,不独以才气胜也。”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黄楼临泗水’一句,绾合己事,寄慨遥深。”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全在转折处着力,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寓意深远。”
5. 清代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虽未收此诗,然其论苏诗云:“东坡七律,以气格胜,不拘拘于对仗工拙,如此类是也。”可为旁证。
以上为【答范淳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