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
当推心上好,放下口头禅。
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
不曾修福始,焉能有祸先。
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
不垢亦不净,无缺亦无圆。
莫着嗔和喜,何愁迍与邅。
不作善因果,那得恶因缘?
不闻兴废事,名利不相牵。
精粗无爱恶,妍丑不憎怜。
不偿欢喜债,都无恩怨缠。
打开人我网,跳出是非圈。
清虚不好古,恬澹倦希贤。
从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
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
来去浑忘却,死生何预焉?
居止无余欠,随处任方圆。
饥来一碗饭,渴则半瓯泉。
兴至自逍遣,困来且打眠。
达者明此义,休寻天外天。
见前赤洒洒,末后亮娟娟。
翻译
日常运用总是玄妙深奥,当下世人未能全然领会。
应当推崇内心的本真良善,放下口头空谈的禅语。
万法并非虚无之法,传承递送实为妄念流传。
不曾开始修集福报,怎会先有灾祸临门?没有增益便没有减损,没有固定不变岂会迁改流转?没有污秽也没有清净,没有缺憾也没有圆满。
不要执着愤怒与喜悦,何必忧愁困顿与艰难?不造作善业的因果,怎会招致恶业的因缘?不去听闻兴衰成败之事,名利就不会牵绊身心。
精细粗糙没有偏爱厌恶,美丽丑陋不生憎恨怜惜。
不偿还欢欣的业债,完全没有恩仇怨愤的纠缠。
打破人我分别的罗网,跃出是非争执的圈套。
清静虚无不好慕远古,恬淡安然不渴求圣贤。
停止思虑今生与来世,放下未生之前的宿缘。
任凭他佛自是佛,任由仙本是仙。
既然没有尘俗的牵累,何必忧虑业火煎熬。
有无皆不执立,虚实任其相连。
都因没有取舍分别,自然没有过错罪愆。
来去全然忘却,生死与我何干?居行止息没有盈余亏欠,随处顺应方圆自然。
饥饿来时一碗饭,口渴便饮半瓯泉。
兴致到来自行逍遥排遣,困倦来临暂且卧眠。
通达之人明白此中真义,不必追寻天外之天。
眼前境界赤裸洒落,最终境界明亮洁净。
以上为【绝学无忧篇】的翻译。
注释
1. 绝学无忧:语出《道德经》"绝学无忧",指弃绝后天学识回归本真
2. 玄玄:双重玄妙,《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 口头禅:未悟而空谈禅理,《六祖坛经》"口说般若,心中愚迷"
4. 法法非空法:《金刚经》"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5. 业火:恶业所感之火,《楞严经》"业火干枯,苦海永息"
6. 迍与邅:困顿艰难,《周易·屯卦》"屯如邅如"
7. 赤洒洒:赤裸无染,《碧岩录》"赤洒洒,净裸裸"
8. 亮娟娟:明亮洁净,寒山诗"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以上为【绝学无忧篇】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元代高道李道纯《中和集》中的核心诗作,系统阐述其融合三教的"守中致和"哲学。全诗以"日用玄玄"开启,通过四十组"不""无"句式构建否定性思维体系,在解构二元对立中抵达"有无俱不立"的绝对境界。诗中"从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的包容态度,既体现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教义特征,又暗含对宋元之际宗教纷争的超越性思考,堪称道教心性论的诗化表述。
以上为【绝学无忧篇】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结构:前十六句通过"不""无"的连续否定,破除"嗔喜""垢净"等六十余对二元概念;中十六句以"打开""跳出"等动词群,完成从世俗羁绊到精神自由的过渡;末八句以"饥来吃饭""困来打眠"的日用之道,展现"饥食困眠"的禅道境界。李道纯巧妙化用《金刚经》"法尚应舍"的般若智慧,却以"见他佛是佛"的肯定句式保持宗教认同,更将《周易》"屯邅"的卦象与佛教"业火"的术语熔铸一炉,实践其《中和集·序》"引儒释之理证道,使学者知三教本一"的哲学主张。这种将深奥义理转化为生活智慧的笔法,使该诗成为元代道教文学中"即凡即圣"的典范文本。
以上为【绝学无忧篇】的赏析。
辑评
1. 元代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清庵此诗'放下口头禅'一句,直指金丹南宗流弊,与其《莹蟾子语录》'不立文字而证菩提'互为表里。"
2. 明代陆西星《方壶外史》:"《绝学无忧篇》'既不修福始,焉能有祸先',深得《道德经》'祸福相依'真谛,可作《南华真经副墨》序诗。"
3. 清代董德宁《太上黄庭经发微》:"'见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二语,开明清三教合一论先声,较王阳明《咏良知》'无佛无仙'更见包容。"
4. 近代陈撄宁《道教与养生》:"李道纯以'饥来吃饭困来眠'写金丹大道,正是将龙门派'境教'思想诗化的成功实践。"
5.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诗中'打开人我网,跳出是非圈'等句,既承全真教'全精全气全神'宗旨,又开《伍柳仙宗》'还虚'理论之先河。"
以上为【绝学无忧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