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禽兽横行世间鬼魅众多,人间歧路总是充满谬误。
倘若当初缄口沉默终无一语,天理伦常最终又将如何存续?
以上为【孟子孟子好辩】的翻译。
注释
1. 孟子好辩: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2. 禽兽纵横:化用《孟子·滕文公下》“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
3. 鬼魅:喻指邪说异端,《孟子》尝谓“诐行淫辞”
4. 岐路:典出《列子·说符》杨朱泣歧之典
5. 缄口:保持沉默,《孔子家语·观周》有“金人三缄其口”
6. 天理:自然法则,《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7. 民彝:人伦常道,《诗经·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以上为【孟子孟子好辩】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孟子辩论精神为切入点,通过“禽兽纵横”的隐喻揭示元初社会价值失序现状。前两句以鬼魅歧路构建道德迷途的象征图景,后两句以反诘句式强化儒家士人的话语担当。全诗在二十八字内完成从现象批判到历史假设的逻辑递进,体现元代理学家“以诗论道”的创作特色。
以上为【孟子孟子好辩】的评析。
赏析
陈普此诗承载着宋遗民特有的文化焦虑。首句“禽兽鬼魅”的复合意象,既呼应孟子“率兽食人”的原始语境,又暗指元初“九儒十丐”的社会现实。次句“岐路差讹”巧妙融合杨朱泣歧与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的传道使命,形成空间迷途与价值迷失的双重隐喻。后两句虚拟语气构成的设问,实为对历史责任的深刻自省——“缄口无语”假设下“天理民彝”的危局,正反证出孟子辩论的历史必要性。这种通过否定式论证建构价值肯定的手法,深得朱熹“反问得振”的理学诗精髓。
以上为【孟子孟子好辩】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石堂遗集》:“普诗多阐发理学,然不堕窠臼,此篇尤见史识”
2. 程敏政《宋遗民录》:“石堂(陈普)《孟子好辩》绝句,可作《道统录》序赞”
3. 王士禛《池北偶谈》:“陈石堂诗如《孟子好辩》诸作,理趣湛然,在宋元间当为别调”
4. 沈德潜《元诗别裁集》:“二十八字中具浩然正气,结语尤见担当”
5. 顾嗣立《元诗选》:“石堂此诗,足为《孟子》功臣,观末句知非空谈性理者”
6. 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陈普《咏史》诸诗,多与《大学衍义》相发明”
7.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宋元之际,陈普、金履祥并以理学为诗,而陈较金为警策”
以上为【孟子孟子好辩】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