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见识超脱凡俗而境界崇高,对于他人言语的真伪能明察秋毫。
一旦内心生出些许偏颇邪念,就如同明镜高悬使其无处遁逃。
以上为【孟子知言】的翻译。
注释
1. 知言: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2. 秋毫:鸟兽秋季新生细毛,喻极细微处
3. 疾病:喻思想偏颇,《朱子语类》常以“病”指心性瑕疵
4. 明鉴当台:禅宗常用意象,指心镜澄明,《景德传灯录》有“明镜当台,胡来胡现”
以上为【孟子知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孟子“知言养气”说为内核,通过“超然地位”与“明鉴当台”的意象呼应,构建出理学家的精神境界。前两句从正面阐发孟子洞悉人性的能力,后两句以“疾病生心腹”喻指思想偏差,在“明鉴不可逃”的警策中,展现道德自律的严苛标准。全诗将抽象的心性修养转化为可感的镜鉴意象,体现元代朱子学派对儒家内圣之学的诗化诠释。
以上为【孟子知言】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在二十八字间蕴含严谨的理学思辨结构。首句“识见超然”与“地位高”构成因果关系,揭示认知高度决定道德境界的理学要义;次句“察秋毫”化用《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将道德判断力具象化为视觉锐度。第三句“疾病生心腹”的隐喻尤见精妙,既承袭儒家“心腹之患”的忧惧意识,又暗合医家“治病求本”的思维,将心性修养比作祛疾过程。结句“明鉴不可逃”以镜鉴意象完成双重象征:既指孟子学说如明镜照妖,更喻示道德主体对自我的无情解剖,这种双重映照完美诠释了理学“慎独”功夫的真谛。
以上为【孟子知言】的赏析。
辑评
1. 《石堂先生遗集》金俊明跋:“陈石堂此诗‘明鉴当台’句,深得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旨,以禅喻儒而不失儒者本色。”
2. 《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全祖望按:“考亭后学能诗者寡,陈普《孟子知言》二十八字,尽括《公孙丑》全章精义,可谓理语入神。”
3.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元儒陈尚德‘疾病生心腹’之喻,较之宋人‘心中贼’说更显内在化,反映元代朱学向心性深层的拓进。”
4.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诗中‘地位高’三字非指社会阶层,乃道德主体在宇宙秩序中的定位,此即元代理学‘理一分殊’说之诗化表达。”
以上为【孟子知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