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孩童亲爱父母本是天性根源,
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与常人初心相同。
若因情欲泛滥而丧失天然本性,
反而怀疑人性本恶是何道理?
以上为【孟子良知良能】的翻译。
注释
良知良能:孟子提出的概念,指人不经学习即具备的善性和道德本能。
孩提亲长:幼儿天生亲近父母,出自《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尧舜:儒家推崇的古代圣王,象征至善之境。
一初:同一本源,指人性初始皆善。
情欲既趋:若人被情欲牵引而偏离本性。
天者灭:天然本性被湮没。
性恶:荀子主张的“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相对。
以上为【孟子良知良能】的注释。
评析
陈普作为朱熹理学的传承者,此诗实为对孟子心性哲学的诗化阐释。诗中融合了儒家“人皆可为尧舜”的平等观与“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既强调本性至善,也警示后天放纵之害。末句“复何如”以反问收束,凸显对性恶论的不屑与批判,展现了理学家护持道统的坚定姿态。
以上为【孟子良知良能】的评析。
赏析
哲学立场:
诗歌紧扣孟子性善论,强调善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根本特质。以“孩提亲长”为例证,说明道德本能无需后天习得,而尧舜与常人同具善端,否定了人性存在先天差异。
批判性视角:
后两句驳斥“性恶论”,指出人性之恶并非本质,而是因情欲遮蔽本性所致。若以此否定善性,无异于倒果为因。
结构手法:
前两句立论,后两句反诘,通过对比强化性善论的合理性。语言简练而逻辑严密,具有宋明理学诗典型的思辨色彩。
以上为【孟子良知良能】的赏析。
辑评
《四库全书总目》评陈普:
“其学笃守朱子,于性理之言发明尤深。”
清代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陈普诗多理语而不腐,盖能以韵文载道者也。”
现代学者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孟子以良知良能为性善之证,宋儒承之,陈普此诗可谓得其要义。”
此诗以精悍的二十八字概括孟子性善论核心,既具哲学深度,又含诗性张力,堪称理学诗中的典范之作。通过天性本源与情欲迷失的对比,重申儒家道德理想,并对异说予以有力驳斥。
以上为【孟子良知良能】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