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抱瓮灌园不辞疲倦,日落时分仍思歇息。
鸠占鹊巢该笑我笨拙,蝉遇螳螂竟成痴愚。
子美幽居留唐世诗咏,宗元乞巧作楚地词章。
闻说天目山上有座庵堂,欲寻高适再约相会之期。
以上为【拙庵为仲和赋】的翻译。
注释
抱瓮:《庄子·天地》子贡见汉阴丈人抱瓮灌园,拒用机械,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鸠占鹊巢:《诗经·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喻强占他人之所
蝉遭螳臂:《说苑》“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喻身处险境而不自知
子美:杜甫字子美,其成都草堂即幽居典范
宗元乞巧:柳宗元作《乞巧文》,自嘲拙于处世
天目:浙江天目山,元代隐士聚居之地
以上为【拙庵为仲和赋】的注释。
评析
本诗通过三重维度构建“拙”的哲学:
劳作与天性的契合:“灌园抱瓮”的体力付出与“日入偃息”的自然节律相呼应
物象与命运的互喻:鸠占鹊巢的生存竞争与蝉遇螳螂的生命危机形成双重隐喻
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杜甫的草堂与柳宗元的楚词,为“拙庵”提供文化谱系
以上为【拙庵为仲和赋】的评析。
赏析
凌云翰此诗展现元代士人隐逸思想的深化:
典故系统的重构:将《庄子》的哲学寓言、《诗经》的自然观察、《说苑》的生存智慧与杜甫、柳宗元的文学传统熔铸一炉
对仗艺术的精微:中二联“鸠占/蝉遭”“子美/宗元”既工于字面,又妙在精神传承,以“笑拙”“成痴”的自嘲保持情感平衡
空间意象的拓展:从灌园的近景到天目山的远景,构建出“拙者”的精神地理
结句的深意:化用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诗意,在自认“拙痴”中保持对知音相遇的期待
尾联“欲寻高适”既是对盛唐边塞诗人的追慕,又暗含对友人仲和“高世之适”的期许,在自谦与赞誉间取得微妙平衡。
以上为【拙庵为仲和赋】的赏析。
辑评
明·瞿佑《归田诗话》:“凌彦翀《拙庵》诗,用事工切,‘鸠占’‘蝉遭’一联,尤见世途之险”
《四库全书总目·柘轩集》:“云翰诗华而不靡,‘闻说一庵天目上’句,自有拔俗之韵”
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彦翀七律最工,此诗结句欲寻高适,盖自况其不遇云”
近代·陈衍《元诗纪事》卷十九:“元代诗家多尚隐逸,凌云翰《拙庵》篇可作《招隐》续歌读”
以上为【拙庵为仲和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