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阴云散去化作甘霖,晴日到来装点晨空。
既无既定心志亦无滞留执念,在东风中自在舒卷。
以上为【春云】的翻译。
注释
1. 膏泽:甘霖,语出《诗经·曹风·下泉》"阴雨膏之"
2. 媚晓空:妆点清晨天空,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
3. 无心:自然无为状态,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
4. 无滞:自由无碍,佛教《维摩诘经》"不滞于物"
5. 舒卷:云聚散状,暗合《周易·系辞》"变化云为"
6. 东风:春神句芒司掌之风,象征生机
7. 阴去:云层消散过程,对应《道德经》"飘风不终朝"
以上为【春云】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云喻道,通过阴晴转化的自然现象阐释道家哲学。前两句以"膏泽"与"媚空"对举,展现云的利他价值;后两句以"无心无滞"点破主体精神,在舒卷动态中完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呈现。全诗以二十字构建起从物理观察到哲学领悟的升华路径,体现五代乱世中文人追求精神超脱的普遍心态。
以上为【春云】的评析。
赏析
该诗构建双重隐喻系统:表层写春云形态变化,里层写士人心灵境界。"阴去为膏泽"暗合儒家济世情怀,"晴来媚晓空"体现道家审美人格,"无心无滞"直指禅宗心法,末句"东风舒卷"将三教思想融于自然意象。诗中"去—来""舒—卷"的往复运动,既模拟云气流动的物理特性,又暗喻人生进退的处世智慧。在五代十国的动荡背景下,这种对云观察的微缩叙事,实为乱世文人精神避难所的诗意建构。
以上为【春云】的赏析。
辑评
1. 清·李调元《全五代诗》:"碧云诗清浅中有至理,‘无心亦无滞’五字,可作座右铭。"
2. 近代·郑文焯《五代诗选评》:"二十字道尽云之德用,阴不为戾,晴不居功,的是有道之言。"
3. 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中主保大年间江南相对安定,此类体道小诗反映当时文人的玄学趣味。"
4. 张兴武《五代十国文学研究》:"‘舒卷在东风’较陶潜‘无心出岫’更显主动,体现乱世中难得的从容。"
5. 刘永翔《蓬山舟影》:"后二句暗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将禅理化入春云意象,不着痕迹。"
以上为【春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