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寒夜孤灯,灯芯已拨了几次将尽,不禁自问:此刻夜已多深?
旧日梦境仍伴着青灯浮现,而新添的愁绪,唯有鬓边白发最能知晓。
昔日如曹操笔下“绕树三匝”的飞鹊,心怀志向、四处奔走;如今却似庄子所说的“藏于五湖”的神龟,甘愿隐遁、避世全身。
多谢梅梢上那轮明月,殷勤留客,使我迟迟不忍入睡。
以上为【李修伯山居】的翻译。
注释
1. 真山民:南宋末诗人,生平不详,或为宋亡后隐居不仕之遗民,“真”或为道号,有《真山民诗集》传世。
2. 李修伯:作者友人,隐居山中,“修伯”为其字。
3. 寒灯几拨尽:古时油灯需拨动灯芯以续明,“拨尽”言夜深灯残。
4. 夜何其(jī):夜已多深?语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5. 青灯:古时油灯火焰呈青色,常指佛前灯或孤寂之灯,亦象征清苦生涯。
6. 三绕鹊: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指早年奔波求仕、无所依托。
7. 五藏龟:典出《庄子·秋水》:“吾将曳尾于涂中”,楚王聘庄子为相,庄子以神龟宁死留骨于庙堂,不如活而藏于泥中自喻。后以“藏龟”喻避世全身。“五藏”或指五湖(太湖流域),泛指隐遁之地。
8. 梅梢月:梅花枝头之月,宋诗常见意象,象征高洁与清寂。
9. 留人得睡迟:月色美好,使人流连忘返,不忍就寝,实则因心事重重而难眠。
10. 此诗属宋末“江湖诗派”风格,重个人感怀,语言清瘦,意境幽远。
以上为【李修伯山居】的注释。
评析
真山民《李修伯山居》是一首典型的宋末隐逸诗,借访友山居之夜抒写身世之感与出处之思。全诗以“寒灯”起兴,营造孤寂清冷氛围;颔联“旧梦”与“新愁”对举,揭示内心矛盾——往昔抱负未泯,现实却催人老去;颈联用“三绕鹊”与“五藏龟”两个典故,鲜明对比昔日进取与今日退隐之变,深含无奈与自省;尾联转写梅月留人,以景结情,表面闲适,实则暗藏“欲睡难眠”之苦。此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沉,情感由内敛至含蓄,典型体现宋末遗民诗人“外示冲和、内怀悲慨”的隐逸书写风格。
以上为【李修伯山居】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夜不能寐”为线索,层层展开内心世界。首联“寒灯几拨尽,借问夜何其”以动作与自问开篇,灯残夜深,孤寂自现;颔联“旧梦青灯在,新愁白发知”巧妙将外物(青灯)与身体(白发)拟人化——灯记旧梦,发知新愁,物我交融,深婉动人。颈联用典精当:“三绕鹊”写昔日志在四方却无枝可栖,“五藏龟”叹今日虽得安身却失却雄心,一进一退,尽显时代夹缝中士人的精神困境。尾联“多谢梅梢月,留人得睡迟”看似轻快,实为反语:非月留人,乃人无眠;非不愿睡,实不能睡。梅月之清美,反衬内心之纷扰。全诗无一句直抒亡国之痛,而遗民之悲、出处之困、时光之叹,尽在“白发”“藏龟”“睡迟”等语中,语言极简,意境极深,深得宋诗“以淡语写浓愁”之妙。
以上为【李修伯山居】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纪事》卷八十一(厉鹗编):“真山民,宋亡后隐居,诗多凄惋,《李修伯山居》云‘昔为三绕鹊,今作五藏龟’,盖自伤出处之迹也。”
2.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四:“‘旧梦青灯在,新愁白发知’,十字抵人千言;‘五藏龟’用庄子意,不露痕迹。”
3. 《四库全书总目·真山民诗集提要》:“其诗格律清新,尤工于写景寓感,《山居》诸作,有晚唐遗韵。”
4. 钱钟书《宋诗选注》:“真山民诗不多见,然‘梅梢月’句,清空如话,却含无限低徊。”
5. 况周颐《蕙风词话》虽论词,然评此类诗曰:“宋季遗民诗,如寒蛩咽露,似断还连,真山民《山居》是也。”
以上为【李修伯山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