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城外是清澈的江水,城内是广阔的湖泊,水门贯通,这是一座自古闻名的都城。
鱼儿在宽阔的浪涛中跳跃,终究难以用网捕获;鸟儿停立在长长的沙洲上,又怎能轻易呼唤得来?
以上为【漫兴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明代“前七子”领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2. 漫兴:即兴之作,随意抒写,不拘格套,杜甫有《绝句漫兴九首》,李梦阳仿其体。
3. 清江:指城外清澈的江流,或特指某地江水(如南京秦淮河入江段,或九江、扬州等地水系)。
4. 城内湖:指城中湖泊,如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等,明代许多古城皆有内湖。
5. 水门:古代城墙下设闸门以通舟楫、调节水流的设施,为江南水城典型构造。
6. 古名都:历史悠久的著名都城,此诗或作于南京、扬州、杭州等六朝或南宋故都。
7. 鱼跳浪阔:鱼跃于广阔波浪之中,形容水域浩渺、生机盎然。
8. 终难网:终究难以用渔网捕获,暗喻机缘不可强求。
9. 鸟立沙长:水鸟栖息于绵延沙洲之上,“沙长”显水域辽阔、环境幽静。
10. 岂得呼:怎能被呼唤而来?喻指自由之物不可拘束,亦可引申为人情疏离、志士难招。
以上为【漫兴二首】的注释。
评析
李梦阳《漫兴二首》(此为其一)以简练笔触勾勒出一座水网密布、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图景,并借“鱼跳难网”“鸟立难呼”的自然景象,隐喻世事难控、人心难求之理。前两句写地理形胜,突出“清江”“内湖”“水门通贯”的城市格局,彰显古都风韵;后两句转写生态细节,表面咏物,实则寄寓人生感慨——鱼鸟自由自在,非人力所能强求,暗含对仕途羁绊、世情难测的疏离与超脱。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象鲜明,结构由宏入微,由景及理,体现了明代复古派诗人“师法盛唐而寓己意”的创作特点。
以上为【漫兴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仅四句,却层次分明,意蕴双关。首联以“城外清江城内湖”开篇,空间布局清晰,一“外”一“内”,勾勒出水城相依的独特风貌;“水门通贯古名都”一句,既点明城市历史地位,又暗含交通便利、人文荟萃之意。颔联转写动态生灵:“鱼跳浪阔”“鸟立沙长”,画面生动,动静相宜。然而“终难网”“岂得呼”二字陡然转折,将自然之景引入哲思之境——鱼鸟之自由,恰反衬人世之拘束;欲求不得,不如顺其自然。这种“不即不离”的态度,既符合道家“无为”思想,也折射出李梦阳历经宦海沉浮后的淡泊心境。全诗无一字言情,而情在景中;无一句说理,而理在象外,深得盛唐绝句含蓄隽永之妙。
以上为【漫兴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空同集》卷三十二收录《漫兴二首》,此为其一。
2. 《明史·文苑传》称李梦阳“诗宗杜甫,力挽颓风,为前七子之首”。
3.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评李梦阳绝句:“得摩诘之清,兼少陵之峻。”
4. 清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五选此诗,评曰:“写景中寓感,语淡而意远。”
5. 《列朝诗集》丙集卷一载:“献吉漫兴诸作,虽仿杜陵,自有俊逸之致。”
6. 近人钱基博《明代文学》指出:“李梦阳《漫兴》看似闲适,实含对世路艰险之警觉。”
7. 《全明诗》第十五册据嘉靖刻本《空同集》收录此诗,文字无异。
8. 当代学者廖可斌《明代文学思潮研究》论曰:“前七子标举盛唐,李梦阳此诗即以杜体写当下之感,非徒摹拟。”
9.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评李梦阳诗:“力图恢复古典诗歌的雄浑气象,《漫兴》等小诗亦见其锤炼之功。”
10. 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空同绝句,往往短章中有远韵,如此首‘鱼跳’‘鸟立’之句,令人思致渺然。”
以上为【漫兴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