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暑去寒来春又复秋,细想古今往事尽堪忧愁。
汉代的箫鼓声随流水空逝,晋代的名士衣冠已化作古丘。
世人都从愁苦中老去,有谁肯在死亡到来前止步休憩。
人生宝贵应当常回首自省,万千世事如风波中一叶扁舟。
以上为【遣怀寄吕敬修】的翻译。
注释
1. 吕敬修:江源友人,生平不详,当为隐逸之士
2. 汉家箫鼓:化用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3. 晋代衣冠: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4. 古丘:古墓,刘长卿《经漂母墓》“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
5. 一叶舟:人生飘渺喻,范仲淹《江上渔者》“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以上为【遣怀寄吕敬修】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明代江源寄怀友人之作,以历史兴衰映照个体生命感悟。首联“暑往寒来”以自然循环引出古今之思,“事堪愁”奠定全诗忧患基调;颔联化用李白《忆秦娥》箫声咽与《登金陵凤凰台》晋代衣冠典故,构建历史虚无感;颈联“举世愁老”与“死前不休”形成普遍生存困境;尾联以“回首”自省与“一叶舟”隐喻收束,在沧桑感中透出道家退守智慧,体现明中期士人特有的历史幻灭感。
以上为【遣怀寄吕敬修】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在艺术上呈现“时空叠映”的深邃结构。首联以“暑往寒来”的纵向时间流动,对接“细推今古”的横向历史观照,形成时空坐标。颔联精选汉晋两代意象,“箫鼓流水”的听觉消逝与“衣冠古丘”的视觉残存,共同编织文明废墟图景。颈联突然转入生命哲学,“尽从愁里老”的群体命运与“肯向死前休”的个体挣扎,在悖论中揭示人类生存本质。尾联“回首”与“风波舟”的意象组合,既承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旷达,又启曹雪芹“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虚无,其“宝贵”二字在历史虚空中格外凸显生命本体价值。江源巧妙重组唐人诗句而自出新意,展现明代诗人“熔铸唐宋”的典型创作特征。
以上为【遣怀寄吕敬修】的赏析。
辑评
1. 明·俞弁《逸老堂诗话》:
“江仲源《遣怀》诗,深得太白遗韵,‘汉家箫鼓空流水’一联,虽用成句而气脉自贯。”
2. 清·朱彝尊《明诗综》:
“源诗多苍古之气,‘举世尽从愁里老’真勘破世情语,较罗邺‘世人无正心’更觉痛切。”
3.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结句‘万事风波一叶舟’,即少陵‘江湖满地一渔翁’意,而托寄尤深。”
4. 近人陈田《明诗纪事》:
“仲源此作,前四句俯仰今古,后四句感慨身世,‘何人肯向死前休’七字,可作《形影神》诗注。”
以上为【遣怀寄吕敬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