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青翠的山峰崎岖耸立,长满苍绿藤蔓;山野之人凭高远望,暮色中倍感萧瑟。
山崖拂掠斜阳,仿佛挽留落日,秋露因此更加浓重;巨石堆叠临江,风过石隙如洞箫鸣响。
凤凰展翅般的山影与青嶂连成一片;松林如龙鳞般在紫气中吟啸,引动寒飙。
昔日建寺于此的“山南帝子”如今何在?只见沙尘扬起、雾气弥漫,寒意几乎令山峦摇动。
以上为【丹霞诗十二首初入丹霞】的翻译。
注释
1. 丹霞:指广东韶关仁化县丹霞山,以赤壁丹崖、奇峰秀水著称,为佛教名山,明末清初为遗民僧人重要栖隐地。
2. 碧巘(yǎn):青绿色的险峻山峰;“巘”指山峰或山崖。
3. 野人:诗人自指,身为僧人,远离尘俗,故称“野人”。
4. 拂崖停日:夕阳掠过山崖,光线仿佛被山势挽留,延长了黄昏;极言山势高峻。
5. 积石临江生洞箫:江边巨石嶙峋,风穿石隙,发出如洞箫般的呜咽声;古人常以“石窍生籁”形容自然天籁。
6. 凤翅影:形容山势如凤凰展翅;丹霞地貌多尖峰,形似鸟翼。
7. 龙鳞:喻指松树皮或山石纹理如龙鳞;亦指风吹松林,鳞甲般翻动。
8. 紫林飙:紫色林涛卷起寒风;“紫林”或指丹霞赤壁映照下林色泛紫,“飙”为疾风。
9. 山南帝子:指明宗室朱统鉴(号“丹霞帝子”),南明抗清志士,曾于丹霞山建别传寺,后殉国;函是为其师。
10. 释函是(1608–1685):字丽中,号天然,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曹洞宗高僧,主持丹霞别传寺,诗多遗民悲慨。
以上为【丹霞诗十二首初入丹霞】的注释。
评析
释函是《丹霞诗十二首·初入丹霞》以雄奇笔触描绘广东丹霞山初秋暮景,并融入历史追思与宗教空寂之感。全诗前六句极写丹霞地貌之险峻瑰丽:碧巘、绿条、积石、凤翅、龙鳞等意象密集叠加,视觉(青嶂、紫林)、听觉(洞箫、吟动)、触觉(寒欲摇)交融,气象恢弘;尾联陡转,以“山南帝子今何在”一问,将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对照,结于“砂起雾来寒欲摇”的苍茫幻灭感。作为明遗民僧人,函是借丹霞山水寄寓故国之思与世事无常之叹,语言奇崛而内蕴沉痛,体现其“以禅入诗、以史铸骨”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丹霞诗十二首初入丹霞】的评析。
赏析
《初入丹霞》开篇即以“碧巘崎岖长绿条”勾勒丹霞山植被与地貌特征——青峰陡峭,藤蔓缠绕,生机与险绝并存。“野人凭望晚萧萧”点出观者身份与心境:身为遗民僧人,暮望山川,萧瑟自生。颔联“拂崖停日”“积石临江”进一步强化空间张力:山高可“停日”,石险能“生箫”,自然被赋予灵性与声响。颈联更以神话意象升华:“凤翅”“龙鳞”将山形林态神化,青嶂与紫林在风中“吟动”,视听通感,气势磅礴。然尾联突转——“山南帝子今何在?”一问如钟磬震响,将前文所有壮景拉回历史现场。昔日抗清志士、建寺高贤已逝,唯见“砂起雾来”,天地混沌,“寒欲摇”三字既写体感,更写心寒。全诗意象奇伟而不失沉郁,语言凝练而音韵铿锵,在山水诗中注入深沉的历史意识与宗教悲悯,是明遗民诗僧“以血泪写烟霞”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丹霞诗十二首初入丹霞】的赏析。
辑评
1. 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语》:“天然和尚《丹霞》诸诗,‘凤翅影连青嶂色’等句,奇崛苍凉,盖山河之痛寓焉。”
2. 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七十二:“‘山南帝子今何在’,一语抵万行血泪;天然师以诗存史,非徒摹山范水者。”
3. 汪瑔《松烟诗话》:“函是《初入丹霞》,前六句写景如绘,后二句吊古入神,得杜陵沉郁之致。”
4. 陈永正《岭南文学史》:“此诗将丹霞地貌、南明记忆与禅门空观熔铸一体,‘砂起雾来寒欲摇’,实为遗民心象之投射。”
5. 《海云禅藻集》小传:“天然师主丹霞,诗多忠爱,《初入丹霞》怀帝子而悲兴废,读者莫不掩卷太息。”
以上为【丹霞诗十二首初入丹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