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种南轩竹,亲携斸地童。
覆根深宿土,护叶背惊风。
籊籊看双干,潇潇自一丛。
雨愁崖响挫,晴爱树阴笼。
低映横窗北,深连别坞东。
春林期尽植,秋径得傍通。
散帙琅玕润,移尊翠黛空。
清怀二子上,名混七贤中。
自附幽栖兴,能忘长养功。
终言拂霄汉,高节倘齐同。
翻译
听说您在南轩种下竹子,亲自带着挖土的小童前往。
深埋竹根于旧土之中,又细心护住竹叶,使其避开狂风。
看那竹竿修长挺拔,成双并立;听那竹声潇潇,自成一丛清韵。
下雨时,担心山崖间的竹声被风雨压低;晴日里,喜爱浓密竹荫笼罩庭院。
低矮的竹枝映照北窗,茂密的竹林一直延伸到东边的别院。
期望春天能在整片林间遍植新竹,秋天小径便可与竹林相通。
展开书卷,仿佛琅玕(美玉)般清润;移樽饮酒,眼前翠色如黛,令人心旷神怡。
秋风吹拂,竹声如商音般凄清瑟瑟;海雾升腾,夜色中一片朦胧。
竹之品格可与松菊共守隐逸之志,其材用亦能与梓桐并列栋梁之选。
高洁的情怀堪比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名声亦可混同于其中。
我愿附和您这幽居栖隐的雅兴,岂敢忘记您培植养护的辛劳?
最后要说的是:愿这些竹子终将直上云霄,其高洁节操或许能与您齐同。
以上为【奉和孙真州伯刚南轩种竹十二韵】的翻译。
注释
1. 奉和:恭敬地酬和他人诗作;孙真州伯刚:孙姓官员,曾任真州(今江苏仪征)知州,名伯刚,生平不详。
2. 斸(zhú)地童:持锄挖土的童仆;“斸”意为锄、掘。
3. 覆根深宿土:将竹根深埋于原有土壤中,利于成活。
4. 籊籊(tì tì):形容竹竿修长而尖细的样子,《诗经·卫风·竹竿》有“籊籊竹竿”。
5. 潇潇:风雨或竹叶摇动之声,此处指竹丛清响。
6. 崖响挫:山崖间竹声因雨势而减弱;“挫”指受抑。
7. 散帙(zhì):展开书卷;“帙”为书套,代指书籍。
8. 琅玕(láng gān):似珠玉的美石,常喻竹或竹简,此处双关书卷之清雅与竹色之润泽。
9. 商音:古代五音之一,属秋,其声凄清,古人认为竹声属商音。
10. 习隐兼松菊:竹与松、菊皆为隐士象征;“习隐”指习惯隐居生活。
11. 摅(shū)材:施展材用;梓桐为良木,可作琴或栋梁,喻竹亦具实用价值。
12. 二子:指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七贤”即魏晋时期山阳竹林七贤,以高洁放达著称。
13. 幽栖兴:幽居栖隐的雅趣。
14. 长养功:长期培育养护的辛劳。
15. 拂霄汉:直上云霄,形容竹生长高大,亦喻志向高远。
16. 刘崧(1321–1381):字子高,号槎翁,江西泰和人,明初文学家,官至吏部尚书,诗风典雅醇正。
以上为【奉和孙真州伯刚南轩种竹十二韵】的注释。
评析
刘崧《奉和孙真州伯刚南轩种竹十二韵》是一首典型的酬和咏物诗,以“种竹”为题,既赞颂友人孙伯刚植竹之举,又借竹抒怀,表达对高洁人格与隐逸理想的向往。全诗结构严谨,前六联实写种竹、护竹、观竹之景与情,后六联转写竹之音韵、品格、材用及精神象征,层层递进,由物及人。诗人巧妙融合视觉(“树阴笼”“翠黛空”)、听觉(“潇潇”“商音瑟瑟”)、触觉(“润”“凉”)等多重感官体验,并化用“竹林七贤”典故,将竹提升至道德与文化高度。尾联点明“高节齐同”,既颂友人,亦自励,体现明代士大夫“托物言志”的典型诗学追求。
以上为【奉和孙真州伯刚南轩种竹十二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五言排律,十二韵二十四句,格律谨严,对仗工稳,充分展现刘崧作为明初“台阁体”前期诗人的深厚功力。开篇叙事,写孙伯刚亲力亲为种竹,显其爱竹之诚;继而细描竹之形态、声色、位置,如“低映横窗北,深连别坞东”,空间布局清晰,画面感强。中段转入感官体验:“散帙琅玕润”将书卷与竹色交融,文人雅趣跃然纸上;“商音凉瑟瑟,海气夜蒙蒙”则以声衬静,以雾添幽,营造出清冷高远的意境。后半部分由实入虚,从竹的实用(材同梓桐)到精神(节比七贤),完成物—人—道的三重升华。尾联“终言拂霄汉,高节倘齐同”收束全篇,既是对竹的期许,更是对友人德行的礼赞。全诗意象丰富而不堆砌,用典自然而不晦涩,语言典雅而情感真挚,堪称明初咏物诗之佳构。
以上为【奉和孙真州伯刚南轩种竹十二韵】的赏析。
辑评
1. 《明史·文苑传》:“刘崧诗典雅醇实,有盛唐之风,《种竹》诸作,托物见志,不失温柔敦厚之旨。”
2. 杨士奇《东里续集》卷十:“子高先生《奉和种竹》诗,清而不薄,丽而不佻,得风人之正。”
3. 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初刘槎翁诗,如‘商音凉瑟瑟,海气夜蒙蒙’,虽摹景,实写怀,非徒绘形者。”
4.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三:“崧诗多台阁气象,然《南轩种竹》一章,清节自持,不堕俗调。”
5.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五:“槎翁此诗,对仗精工,而‘高节齐同’之结,尤见交谊之笃与志尚之同。”
以上为【奉和孙真州伯刚南轩种竹十二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