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昔日我们相思,远隔着南方的树木;如今刚刚在燕州相聚,却又要分离。
您这位太守的座驾转而踏上离别之路,我手持这杯薄酒,实在无法将您挽留。
长江黄河如同衣带般天然环绕,淮安正是沟通南北的咽喉要地。
圣明的时代如今却多有事端,天下的百姓生计艰难,令我心中充满忧虑。
何时您才能像古人那样清静无为而治?到哪里才能减轻苛捐杂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但愿海上凶险的波涛能够平息,让天地间充满和煦的春天气息。
那时,射阳湖滨鲜花明艳,月光洒满镇淮楼头。
淮安地灵人杰,自古多有名士,不知届时,何人能有幸陪伴在您的车乘之侧,一同游览这太平盛景。
以上为【送赵太守还任淮安】的翻译。
注释
楚树:泛指南方地区的树木。淮安在南方,故以“楚”代之。
燕州:泛指北方地区,此处指诗人与赵太守相聚之地。
五马:汉代太守出行时御五马,后遂以“五马”为太守的代称。
孤樽:独自举杯饮酒。
襟带:如衣襟衣带般环绕险要之地,形容地势险要。
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要冲,故称。
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对当代的美称)。
苍生:百姓。
隐忧:深藏的忧虑。
卧治:典出《史记·汲郑列传》,西汉汲黯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闺阁不出,而东海大治。后指为政清简,无为而治。
薄征求:减轻赋税。“薄”,减轻。
射阳:射阳湖,在淮安境内。
镇淮楼:淮安古城中的标志性建筑。
托乘:陪乘,指跟随游览。
以上为【送赵太守还任淮安】的注释。
评析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且立意高远的赠别诗。诗人并未沉溺于寻常的离愁别绪,而是将友人的离别置于国家安危与民生疾苦的宏大背景之下。首联以“相思”与“相聚”的对比,点出聚短离长之憾。颔联直写离别场景,“五马”点明友人太守身份。自颈联始,诗境豁然开朗,以“江河襟带”、“南北咽喉”点出淮安战略地位之重要,从而自然引出对“昭代多事”、“苍生隐忧”的深沉感慨。其后数联,诗人既表达了对友人能“卧治”安民、减轻征敛的殷切期望,也描绘了海晏河清、花明月满的太平愿景。全诗将个人情谊、政治关怀与民生理想融为一体,格局宏大,情感深厚。
以上为【送赵太守还任淮安】的评析。
赏析
此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情感的层层递进与境界的不断提升。
结构严谨,由小及大:诗歌从个人之间的“相思”、“相聚”等细微情感写起,继而扩展到对友人官职身份的关切(“五马”),再上升到对国家地理形势(“江河”、“咽喉”)和时代命运(“多事”、“隐忧”)的思考,最后寄托于对理想治绩(“卧治”、“薄征”)与和平景象(“寒涛息”、“春气流”)的展望。情感由私及公,由近及远,格局宏大。
虚实相生,寄托深长:诗中既有“孤樽”、“寒涛”等实在意象,也有“卧治”、“春气流”等理想化的虚写。特别是“几时堪”、“何处薄”的疑问,以及“海上寒涛息”的祝愿,都体现了诗人对现实深刻的忧患意识与对友人施政的深切期望,使诗歌在送别之外,具有了强烈的现实关怀。
尾联含蓄,余韵悠长:结尾“地胜多名士,何人托乘游”一句,表面上是说淮安多才俊,不知谁能陪友人同游。实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海内澄清、天下太平后,能与友人再度相聚、同游名郡的深切渴望。将惜别之情与对未来的期许巧妙融合,耐人寻味。
以上为【送赵太守还任淮安】的赏析。
辑评
(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四十六引谢榛友人俞宪语:“四溟(谢榛)布衣,然其诗气格高逸,迥超流俗。如《送赵太守》篇,中间‘江河自襟带,南北此咽喉’一联,论其地重;‘昭代今多事,苍生日隐忧’一联,忧其时艰,非徒赠行之作,实具老杜风骨。”点评:此评高度赞扬了谢榛此诗,认为其超越了一般赠别诗的范畴,具有杜甫诗歌关怀现实的沉郁风格,尤其点出了诗中涉及地理与时局的核心联句。
(清)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八》:“茂秦(谢榛字)此诗,‘卧治’、‘薄征’,寄意深婉,得讽谕之体。结语‘地胜多名士,何人托乘游’, 悠然不尽,见其企羡之情,亦所以勖之也。”点评:陈田的评点更为细致,他指出了诗中“卧治”、“薄征”所蕴含的委婉讽谏意味,并剖析了尾联所表达的羡慕与勉励(“勖之”)的双重情感。
以上为【送赵太守还任淮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