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
紫箨青林长蔽日,绿丛红橘最宜秋。
道涂处险人多负,邑屋临江俗善泅。
腊市渔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
曾是洛阳花下客,欲夸风物向君羞。
翻译
春秋时楚国西部的边陲之境,陆羽《茶经》中排名第一的产茶州。
紫竹笋壳与青翠林木常年蔽日,绿丛中红橘最适宜装点秋色。
道路险峻行人多背负货物,临江屋舍居民擅长游泳。
腊月集市渔盐清晨暂时汇聚,淫祀祠堂箫鼓之声终年不休。
狂风中火烧空城呼啸作响,暴雨里江岸崩塌急流断道。
月下出游踏歌听闻调笑之声,花开时节啼鸟鸣叫杂乱纷繁。
黄牛峡口度过新春岁月,白玉京中空忆旧日同游。
曾是洛阳牡丹花下的客子,欲向您夸赞此地风物却自感惭愧。
以上为【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的翻译。
注释
1. 夷陵:今湖北宜昌,《汉书·地理志》“夷陵县属南郡”
2. 陆羽茶经:唐代陆羽著《茶经》,《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
3. 黄牛峡:长江三峡险滩,《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
4. 白玉京:道教仙都,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5. 淫祠:不合礼制的祠庙,《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
以上为【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历史地理的宏大视角开篇,通过“紫箨青林”与“绿丛红橘”的色彩交响,构建出夷陵独特的自然画卷。欧阳修巧妙运用“道涂处险”与“邑屋临江”的生存对照,在传统山水诗的审美传统外,别创对区域民生的深度观照。尾联“洛阳花下客”的今昔对比,将地方风物描述升华为宦途浮沉的深沉感慨。
以上为【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贬谪夷陵令期间,是其早期写实诗风的典范。首联以“春秋楚国”的历史纵深与“陆羽茶经”的文化坐标定位夷陵,既见史家笔法,又以“第一州”的评断暗含对贬所的重新发现。中段八句以工笔描绘夷陵风物:“紫箨青林”暗合《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的物产记载,“道涂处险”实录三峡货运艰险,“淫祠箫鼓”则折射荆楚巫鬼文化,这种将自然地理与人文民俗熔铸一炉的写法,下开陆游《入蜀记》的创作先声。“风鸣烧入”二句以动态意象打破前文静观,既得杜甫“江间波浪兼天涌”的雄浑,又以“空城响”“断岸流”暗喻政治风暴中的个人命运。尾联“黄牛峡”与“白玉京”的空间跳跃,将谪居现实与朝堂记忆并置,而“欲夸风物向君羞”的复杂心理,在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的直抒外,更见宋人特有的理性克制,这种将身世之感融入地域书写的笔法,正是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理论的早期实践。
以上为【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的赏析。
辑评
1. 叶梦得《石林诗话》:“欧阳文忠公在夷陵时,诗语奇壮。‘风鸣烧入空城响,雨恶江崩断岸流’一联,真得三峡神理,视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更觉险劲。”
2. 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叙峡州风土,淋漓如画。‘腊市渔盐朝暂合’二语,尤见体察之微,与后来范石湖《吴船录》可相印证。”
3.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曾是洛阳花下客’二句,温厚不怨,得风人之旨。宋人迁谪诗多粗厉,此独蕴藉。”
4.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修在夷陵诸诗,已见老成。结句‘欲夸风物向君羞’,即《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注脚,俱见其善处穷厄。”
以上为【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